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语言服务行业全球化的步伐。翻译技术发展势头迅猛,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经历着巨大变革,翻译的“技术转向”愈加显著。本文回顾翻译学科的主要转向,阐释翻译技术转向的基本内涵,总结当前翻译技术转向的表现形式,分析翻译技术转向带来的人机关系问题,梳理国内外翻译技术的研究趋势,力图全面呈现翻译技术转向的新图景。
关键词:翻译技术;翻译技术转向;人工智能;人机关系
1.引言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经历深刻改变,呈现出跨界交融、人机协同、群智开放、万物互联等新特征,推动着经济社会各领域走向智能化。得益于算力、算据和算法上的突破,AI技术势如破竹,引发全球各行各业颠覆性的变革。与此同时,现代语言服务市场不断壮大,翻译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翻译教学的新范式(Chan)。翻译技术转向的出现,如同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等,引发了一系列的翻译变革和群体性的理论焦虑,同时也为学界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课题。在技术大发展时代,理清翻译技术转向的基本概念内涵,洞察翻译技术转向的表现形式,分析翻译技术转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有助于翻译研究走出技术焦虑的困境,为新时代的翻译研究开辟新的疆土。
2.翻译技术转向的基本内涵
翻译学曾经历语言学转向(以RomanJakobson、EugeneA.Nida、PeterNewmark等语言学派为代表)、文化转向(BassnettLefevere)、社会学转向(Pym)、生态转向(胡庚申;)等不同转向。翻译学中的“技术转向”(technologicalturn)一词可追溯到Snell-Hornby所撰写的“Theturnsofthes”一节,她认为同声传译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出现了“技术转向”(Snell-Hornby:)。Cronin(:1)认为翻译学出现技术转向是当代翻译方式重大转变(shift)的结果,需要人们重新系统地审视翻译研究。O’Hagan(:-)指出翻译学已出现技术转向,翻译技术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潜在价值。张霄*、贺莺(:74-77)通过回顾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的主题和参会论文,指出翻译学出现了技术转向。张旭东、张伟()基于翻译实践角度讨论了翻译行业、教学和研究中出现的技术转向。张成智、王华树(:)对此概念进一步界定,认为“翻译学的技术转向是指随着信息技术、计算语言学、术语学等学科发展,翻译实践发生了从纯人工翻译到人工翻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变化,从而引发翻译理论研究的变革”。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的翻译技术转向是指在特定时期由综合性的技术驱动引发的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整体性变革,既涵盖翻译研究的对象、问题、方法、趋势等方面,又涵盖翻译实践的对象、主体、模式、环境等方面整体性的技术化变革。下文将探讨其主要表现及其带来的人机关系问题,并分析国内外翻译技术的研究概况及研究趋势。
3.翻译技术转向的主要表现
AI时代翻译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变革了传统翻译实践模式,满足了语言服务市场需求,更影响了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的发展(Munday:)。在技术的驱动下,传统翻译学逐渐打开新的研究视野,翻译的对象、主体、模式、环境和教育等发生了显著的技术化转变。
3.1翻译对象的转变
信息化时代技术发展迅猛,翻译对象的范围发生了巨大转变,主要体现在文本形式和专业领域两个方面:1)文本形式。超文本、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翻译中的主要交流工具和储存载体发生变化,纯文本之外的数字化文件形式开始增多,如图片、音视频、网页(动静态)、游戏等,翻译对象呈现出非线性、多模态、动态化等特点,不同储存形式的数字文本需要借助不同的软件或平台进行处理;2)专业领域。从单一领域转向多元化的实用领域,如医学、科技、商务、法律等。其中也不乏多学科交融的领域,本地化翻译就是很好的例证,其涵盖多媒体本地化、网站本地化、游戏本地化、软件本地化等诸多类型,覆盖不同学科领域,需要借助大量的技术工具来完成。本地化翻译整体呈现多语言、多变量、标记化、短句化、去语境化等特点。随着融媒体的爆发式增长,翻译对象也将更加多元化。
3.2翻译主体的转变
AI高度智能化发展时代,翻译主体呈现动态的变化趋势,形成了人和机器共存的主体模式,翻译的概念和内涵随之发生变化,引起研究对象、内容发生整体性变化,需要学界根据AI时代的特点重新定义翻译。当前智能机器翻译在网络文学出海、跨境电商、专利翻译等领域中通常扮演主要的翻译主体角色,协助完成海量翻译的需求。以网络文学出海为例,因其市场需求量大,时效性强,翻译主体通常不再是人工译员,机器翻译成为助力中国网络文学进行海外传播的主体力量。此外,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读者的偏好,翻译主体可能转变为“读者+机器”。例如,有专门提供机器翻译的中国网络文学小说(也称轻小说机器翻译,LNMTL)的网站,常年依靠读者更新的词汇表不断完善机器译文,每当读者贡献的词汇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站运营者便会借助机器翻译进行重译(阮诗芸:14)。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和机器成为了翻译主体的一部分,充分彰显了AI驱动下即时翻译的交互性。这也要求我们应该重视作者、译者、读者与机器等主体之间的间性对话,重新审视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
3.3翻译模式的转变
翻译技术转向引发翻译模式朝着协作化、众包化、平台化、集成化的方向变革,基于翻译技术的翻译服务逐渐成为当前语言服务行业中的新型服务模式,口笔译翻译模式随之发生转变。1)笔译方面。互联网的兴起,推动了众包翻译的发展(Anastasiou&Gupta;陆艳),该模式以“低成本解决海量翻译需求”的特点被语言服务行业广泛采纳。AI时代基于人机交互理念的“CAT+MTPE”成为主流翻译模式(王华树、王鑫:10;肖志清、魏光凤:69),译者在这一集成化的流程中可实现项目执行、管理及交付等一站式操作,达到省人力、高效率、高质量、去格式、后编辑的目标;2)口译方面。传统现场口译呈现出技术多样化、服务模式多元化的转变(王华树等:71),从传统的单一人工口译模式走向人机耦合、人机互译模式(王华树、杨承淑:73),形成人机交互口译的新模式。例如,口译员可通过电话口译(TI)、远程视频口译(VRI)、远程同声传译(RSI)等远程口译技术形式为客户提供及时服务。此外,作为强化或支持译员的AI口译辅助技术也已在国内外会议上初露锋芒。
3.4翻译环境的转变
翻译环境涉及范围较广,有学者将其分为与翻译活动相关的外部环境及完成翻译工作的内部环境(孔令然、崔启亮:52),本文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