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彭阳让古老药业焕发新机
TUhjnbcbe - 2022/11/9 22:56:00

来源:宁夏日报

宁夏日报记者剡文鑫文/图

秋冬交替时节,彭阳县迎来中药材收获季。

盘山梯田里“铁牛”奔腾,松软的土地上人声鼎沸。板蓝根、*芪、*参,随着犁铧翻滚破土而出,展露丰满容颜,铺展开一幅丰收图景。

中药材是国之精粹,在彭阳县有着悠久的种植、使用历史。

近年来,彭阳县把中药材种植纳入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技术、科研投入力度,培养人才队伍,培育龙头企业,打通流通环节,拓展销售市场,建立育、种、收、加、销为一体的产业链,产学研并举,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迈进,从县际平台向全国平台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育恒业

彭阳县自年建县以来,历届县委、县*府坚持生态立县方针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37年来,彭阳县励精图治,坚持不懈地改土治水、植树造林,林木累计保存面积从建县初的27万亩增加到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7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0.6%,小流域治理程度提高到76.3%。

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几年,彭阳县注重念好‘山水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生态牌’,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发展中药材种植,为农民培育增收的‘绿色银行’。”彭阳县委主要负责人说。

彭阳县境内耕地土层疏松深厚,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空气、水无污染,生态环境好,有利于发展无公害高产优质中药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面积达万亩,为发展秦艽、柴胡为主的林下药材提供了广阔空间。

据自治区药品检验所检测,彭阳出产的*芪甲苷含量为0.%,毛蕊异*酮葡萄糖苷含量达0.%以上,其有效成分含量远高于《中国药典》标准,产品品质优良,深受区内外客商、市场青睐。

近年来,彭阳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增绿与增收并重,依托经济林地发展山桃、山杏等林果经济和中药材等林下经济,不断激发生态红利,为老百姓培育增收的恒久产业。

“目前彭阳县*芪、*参、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成为东北部乡镇战略性主导产业。在12个乡镇累计发展以杏子为主的经济林75万多亩,林产品年收入3.7亿余元。”11月13日,彭阳县科技局副局长李万斌介绍,随着当地生态步入良性循环,中药材产业效益将会迎来井喷式增长。

聚集资源强产业

彭阳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就有引种、栽培*芪的史料记载,至今已有年的种植史。

彭阳是我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皇甫谧的故里,境内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千百年来,当地村民深受中医药文化熏陶,一直保持着种植和使用中药材的传统习惯。

凝聚物华成此景,振兴药业靠今人。依托优势资源禀赋,彭阳县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开发管理,成立专门的中药材产业工作组,指导中药材产业开发工作。科技部门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选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种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原来采取立体栽种,后来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学会拢沟平栽,中药材产量提高了20%。”在白阳镇白岔村中药材收获现场,陈文博说起科学种田头头是道,谁也想不到2年前他还是一个中药材种植的门外汉。

陈文博早期从事农资销售,年看好中药材产业发展前景,投资40多万元种植药材亩。“*府补贴了24万元,自己收入几十万元。”第一年小试牛刀,陈文博从中尝到了甜头,今年种植面积扩大到亩。

为了鼓励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彭阳县出台产业脱贫富民实施方案,连续3年把*芪、*芩、*参等药材纳入产业补贴范围,从种苗繁育、生产种植、订单收购、初级加工、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奖补扶持。

“对当年的*芪、*芩覆膜育苗和*参平畦育苗,每亩奖补元;*芪、*芩等秋季机械穴播育苗,每亩奖补元。对当年移栽的*芪、*芩、*参,每亩奖补元,其他品种每亩奖补80元。”彭阳县科技局中药材产业负责人陈凯章介绍。

通过*府引导、市场主导、*策扶持,彭阳县初步形成了以*芪、*芩、*参、红花为主,板蓝根及其他品种为辅的规模化种植格局,种植面积从年的亩发展到现在的4万亩,建成自治区中药材科技示范基地3家,引导千余户农民从事中药材种植。

彭阳县还在退耕还林区、荒山及生态移民迁出区利用无人机飞播和人工撒播柴胡、秦艽仿野生种植,在保护种质资源、仿野生驯化种植的同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收。

“全县农户种植中药材1万亩,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中药材余亩,户均10亩。”陈凯章介绍,按照亩产干板蓝根公斤、每公斤市场价13元计算,一亩中药材可收入多元。

年,彭阳县发展中药材种植7万亩,林下药材种植及抚育面积11万亩,全县年均中药材产量近1万吨,实现总产值万元以上。大宗药材一般亩均纯收入元以上,收益是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的2至3倍。

企业引领做长业

“桃仁市场价每吨3.7万元,杏仁市场价每吨2.7万多元,一年可收购加工桃仁、杏仁1.2万吨,年产值0多万元。”走进杨喜奎的加工车间,只闻机械轰鸣声,桃杏壳在院子里堆积如山。

“彭阳的青山确实成了金山银山。”杨喜奎原来从事粮食收购生意,在跑市场过程中,发现山桃、山杏商机。“老家有大量的山桃山杏,由于没有加工业,全部以原料便宜销售。”年,杨喜奎投资百万元,在彭阳县建成第一家桃仁、杏仁加工生产线,通过壳仁分离,利润提高20%。

“按照年产吨桃、杏仁,每公斤35元计算,年产值2.4亿元。”陈凯章说,彭阳县有山杏、山桃75万亩,桃、杏核年产量近6万吨,但实际加工只有十分之一,潜力巨大。

守着金山银山,彭阳县发挥企业引领作用,强化精深加工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通融,不断增强产品附加值,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朝阳产业。

彭阳县实施补贴措施,对中药材生产加工机械在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策的基础上再累加补贴20%,未进入国家补贴目录的补贴30%;经审批,新型经营主体新建贮藏、分拣、加工车间的,每平方米奖补元,进一步激发农户、合作社、企业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农户除了土地流转亩收益元至元外,可就近在药材种植企业或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务工,对农民增收有直接带动作用。”白岔村村民徐万花在陈文博种植基地拣拾药材,按天计费,一个月收入0多元。海国仁夫妇在药材基地干了一个月,共收入1万元。白岔村30多人像他们一样,常年在药材基地从事种植、除草、收获工作。

得益于惠民*策支持,该县以彭阳县壹珍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天成扶农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夏恒原朝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家企业为龙头,注册中药材企业、合作社29家,通过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签订订单种植合同,形成“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联合机制,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

29家企业、合作社流转土地约2万亩,建成亩以上示范基地7个、千亩以上示范基地5个,建立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2个,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适度规模经营、撂荒土地利用、农民就近务工创收等问题。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彭阳县已形成中药材合作组织26家,引领产业纵深发展。

产销一体建全业

“艾条、艾枕、艾柱等产品通过线上线下两个平台,销往上海、广州、西安、兰州等地。”走进彭阳县古城镇煌甫谧艾益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着打包销货。古城镇是中华名医皇甫谧的故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具有艾草种植的优良环境。年,通过*府牵线搭桥,该公司负责人晁主铎前往古城镇投资建集艾草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开发公司。

有了好的原料、优质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住脚。彭阳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聚焦订单销售、国内大中城市线下线上销售,强化产销对接,破解产品销售难题。

“依托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系对接北京同仁堂、国药集团、广药、湖南春光九汇等4家大型药企,增加订单销售。依托彭阳县壹珍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天成扶农中药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宁夏仙草汇中药材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拓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甘肃陇西等国内药材市场。”李万斌介绍,彭阳县还支持本地药业企业抢占中药材药食同源系列产品市场,引领线上产品销售。

“彭阳出品的中药材质量好,外地客商抢着收购。”彭阳县壹珍药业负责人韩万里是彭阳县中药材产业规模化发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从初期小规模种植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见证了彭阳县中药材产业不断壮大过程。

“起初,彭阳县没有中药材加工企业,药农以卖原材料为主。”韩万里介绍,卖原料,市场价格不稳定,动辄折本。年之后,彭阳县中药材基地相继建立,进行深加工,解决一部分人就业,中药材收益提高了30%。

抓住产业快速发展之机,韩万里逐年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目前种植面积亩,种植品种从柴胡、*参等两三个增加到7个。同时,把劳动力捆绑到产业链上,药业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介入脱贫攻坚,采取订单种植模式,与村集体和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农户种植面积1.4万亩,种植大户年收入10万元。

近日,记者从彭阳县召开的认真学习贯彻*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十三五”科学谋划“十四五”专题研讨会上了解到,该县根据“十四五”规划,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核心,瞄准构建产加销全产业链,制定优惠扶持*策,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重点推进*芪、*芩、*参、红花、板蓝根等优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全力把中药材产业打造成脱贫富民的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通过*府引导、企业参与,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中药材产业为当地群众提供务工机会。

优质山桃、山杏仁带来商机。

优质中药材需精挑细拣。

中药材饮片畅销全国。

药材丰收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机械化作业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率。

编辑:陈思南

1
查看完整版本: 彭阳让古老药业焕发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