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2/4/29 1:06:00
好久没逛过超市,趁着购物卡还有些许余额,下了班就顺路去超市走了走。漫无目的,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要买的东西,倒是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一样能唤起沉睡多年记忆的东西——清补凉。两广多湿热,古籍记载是疫戾之邪聚集地,南蛮之地,但流传至今的清补凉则是清热祛湿的好东西。清补凉的材料并不统一,有以健脾去湿为主,亦有佐之滋肾润肺的。材料常有:薏苡仁、红豆、山药、*芪、*参、茯苓、莲子、陈皮、百合、麦冬、红枣…但不同地区根据不同人群常又有其特色配料,因此配方五花八门,吃法也多种多样,有如熬粥一般直接大锅熬的,也有做成小包装丢入汤中做辅料的。印象中,爷爷爱买小包的清补凉,熬骨头汤时放入其中,小时候的我只知道烟民爷爷常年喝这样的汤身体好很多,而我也觉得这样的汤特别好喝,但一直不明其理。长大后学了中医,终于明白了。南方多湿热,清补凉中的薏苡仁、陈皮能祛湿,百合、麦冬养阴润肺,对于烟民爷爷的肺可谓是宝物,*参、*芪、红枣一来益气强健,二来防止薏苡仁、茯苓利水渗湿太过、太凉,把它们一起放入骨头汤中,可谓是药食两用,健康又美味。我想,出生在那个年代的爷爷应该也懂点中医吧。只可惜我那时候年纪太小,加之三年级后离开了乡村,有关爷爷的记忆并没有太多。有点遗憾的是,爷爷弥留之际,我没有回去见他一面。隐约记得四年级或五年级,懵懂的我对于生和死似乎也没有什么概念。突然有一天,爸跟我们兄妹几个说回去看看爷爷,但没有说到爷爷病情,我更不明白爸的意思,加上那时我看《封神榜》正酣,就没跟回去…后来再过一段时间,爷爷就走了。这大概是我生命中第一次感到遗憾,以至于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常做梦…后来终于明白,有些东西能把握就把握,拥有时要加以珍惜,可不要轻易留下遗憾。哎!那么悲伤的事,不想了罢。饮食习惯最能反应一处地方的生活环境、人文自然,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正如前文所说,师院对面的兰州拉面,一切都好,我唯独嫌弃它太咸了,但在西北同胞们看来,可能味道恰到好处。记得有个朋友问我,“在你看来,是不是只要不是广西的,都算北方呀?”虽然我知道从地理学角度来说,秦岭-淮河才是南北分界线,但我还是哈哈笑道,“是呀是呀!”在饮食习惯中,南甜北咸,南方盛行吃甜点、喝早茶,食物小气而精致,北方爱嚼大蒜、蘸陈醋,食物份量十足。但永远没有谁比谁优越之说,我不认同周立波“喝咖啡的怎么能和吃大蒜的在一起?”的观点,万不能搞地域歧视,要尊重各个地方的饮食习惯,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广西人,我爱“清、鲜、嫩、滑、香、脆”的粤菜,爱“酸、甜、鲜、辣”的桂菜,但也爱“麻、香、辣”的川菜和“辣、香、炒”的湘菜。说来奇怪,从小到大,我感觉我就是个“湿人”,易生湿热,假如一天不用洗面奶洗脸,必然会蓬头垢面。记得读高一的时候,有段时间总是昏昏欲睡、头重如裹,也影响了学习,回头想想,大概有当时气候的原因,也有饮食的原因,造成痰湿中阻,清阳不升。特别羡慕那些天天吃炸鸡都不会上火的人,真有口福,我就不行了,只要吃多一点油炸的东西就必须要祛湿清热一番,因此我桌面常备茯苓、陈皮、薏苡仁,湿气一来就泡个茶祛祛湿。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只要我们一上火,妈就会去找“九层皮”(可能是*柏,书名不懂,药的具体模样也不太记得了)煮水给我们喝,非常苦,但清热解*祛湿的效果很好。但学了中医后才知道,太过苦寒,不仅损伤脾胃,更伤阳气,因此要适可而止。网上有人调侃说,如何快速判断他是不是两广人,只需看他饭桌上有没有汤,而且汤中必有一些药食两用的药材。这话其实有一定道理,南方人普遍爱喝汤,我也不例外。有时候会没胃口吃饭,但一定会有胃口喝汤。而且,万物皆可入汤。木棉花,在南方普遍生长的植物,我之前只知道它好看,后来知道它还能用来做汤。邕江边一路的木棉花,非常漂亮,跑步路过时常有一种想要捡起来拿回去晒干煲汤的冲动。它味甘、淡,性凉,归大肠经,具有清热、祛湿、解*的功效,用来做汤,是真正药食两用之佳品。两广地区湿热,凉茶市场广大,王老吉、加多宝、邓老凉茶等深受群众喜爱,这在北方很多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朋友周医师曾运用中医所学,致力于生产祛湿茶包,其实我内心里是非常支持的,也认可这款产品的功效,但苦于是小作坊手工制作,无批准文号,还是存在一定风险,时机成熟我还是想认真搞搞,哈哈哈。前段时间炒猪肉,小伙伴提醒我要放点生姜,说猪肉偏寒性,半信半疑的我查了一下古籍对猪肉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面记载:猪,其性淫,其肉寒,其形象至丑陋。凡猪肉苦微寒,有小*。因此,用温燥的生姜来祛寒,对抗猪肉的寒性,是正确的,也体现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思想。学中医后发现其实还挺有趣的,生活中处处有中医的智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