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某某,男,47岁,年09月01日初诊。
主诉
反复浮肿2年,加重伴恶心呕吐1月。
现病史
缘于2年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浮肿,晨起为甚,伴腰酸乏力,医院查尿常规示尿蛋白2+,肾功能示肌酐升高(具体值不详),拟诊为“慢性肾衰”,未住院治疗,予口服“尿*清颗粒”,病情控制不佳。近一月来下肢水肿加重,伴稍有恶心呕吐,故慕名而至张师门诊。辰下:下肢浮肿,四肢不温,腰膝酸软,恶心欲呕,身困,面晦不泽,小便不利,大便2-3次/日,舌淡苔白,脉沉。
处方
处方:大*附子汤加减
大*6g(后入)炮附子9g*芪20g茯苓20g泽泻9g大腹皮12g陈皮12g谷芽12g麦芽12g鸡内金15g杜仲12g
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年09月08日):患者药后手足稍温,小便顺畅,大便质稀,3-4次/日,仍感腰酸,恶心呕吐,胃胀,舌淡苔白,脉沉。拟上方加木香6g,苏叶9g,山楂20g,依前法再进14剂。
三诊(年09月22日):药后证缓,下肢水肿减轻,手足温,二便尚可,时感腰酸身困,恶心,舌淡苔白,脉沉。拟上方去杜仲、大腹皮、木香、陈皮,加寄生15g,白条参9g、车前子15g;泽泻增量至12g。
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患者定期复诊,守上方随症加减规律服药,并嘱其避免滥用药物加重肾脏负担,禁食豆类及豆制品,注意饮食起居调护,少劳累。年1月复诊患者水肿消,肌酐转常,肾病控制良好。
按语
慢性肾衰竭,根据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关格”“虚劳”“水肿”“溺*”“肾风”等疾病范畴。在《素问·奇病论》云:“有病庞然,如有水状,切其脉大紧,身无痛者,形不瘦,不能食……名其肾风”、仲景时期“关则小便不利,格则吐逆”等对慢性肾衰竭常见临床表现的描述。后世医家认为,其病位主要在肾,与其他脏腑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瘀、*是致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业师亦概括为“脏腑阴阳衰败是其本质,浊*瘀血内留是其关键,寒热虚实错杂为其特征”,以调补脾、肾,泄浊化瘀、顾护胃气为大法。
本案患者病久不愈,渐至厥阴,肾为水脏,脾主运化,脾肾不足,水液停滞,泛滥肌肤而见下肢、眼睑浮肿;病在厥阴,疏泄失常,浊*内阻,阴阳之气不交,又肾阳衰微,阳气不达四末,故见手足不温;腰为肾之府,肾主蒸腾气化,肾阳亏虚,腰府失养,蒸腾气化不利,故见腰膝酸软、小便不利;肾主色黑,肾阳衰微不华于面而见面晦不泽;脾阳不足,受纳运化失司,升清降浊逆乱,故恶心呕吐、大便2-3次/日,又气血生化乏源,形神失养而见身困;脾气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生,酿生浊*,故见血中肌酐升高。四诊合参,当为脾肾阳虚、浊*内蕴之证;治以温肾健脾,化浊消肿;方投大*附子汤加减。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通三焦去沉寒,走而不守,可补肾命,散寒湿;大*味苦性寒,直入肠胃,推陈致新,通腑泄浊,研究亦表明大*具有降肌酐、利尿消肿之功;二药相伍,温阳攻下,通滞散结,凉而不寒,温而不热,攻补得宜;*芪为补气要药,主入脾经,合附子充元阳、利中焦,配大*祛瘀积、生新血。配以茯苓、泽泻、大腹皮淡渗利水,泄浊消肿;陈皮、谷麦芽、鸡内金健运脾气,补而不碍;杜仲益肾强骨。诸药合用,寒温并进,攻补兼施,脾肾同调,使厥阴之阳得复,浊邪湿*得排。
二诊时,患者药后手足稍温,阳气渐复;大便质稀,次数增多,乃方中大*通腑泄浊引邪外出使然。因脾虚胃胀、气机失调而恶心呕吐,故于前方基础上加木香健脾理气,苏叶和胃止呕,山楂消食散瘀。
三诊时,药后证缓,下肢水肿减轻,故去杜仲、大腹皮、木香、陈皮;患者腰酸身困,乃脾肾虚衰,故加寄生补肾强腰膝,白条参合*芪大补元气;水液停滞,水肿未消,故泽泻增量,加车前子利水湿、分清浊。守上方随症加减继服中药治疗,年1月复诊时患者水肿消,肌酐转常,余症亦控制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