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药味飘香。舍书乡村村社社一派忙碌丰收景象,村民10个月的辛苦劳作有了结果,群众种植的*芪喜获丰收。“我今天卖了斤,卖了元钱。”糜地场村村民刘福社手里拿着红票票,眉开眼笑地说到。今年他家种植了3亩多*芪,产出*芪多公斤,在今天全部卖了出去。
10月至11月底,舍书乡千亩*芪喜获丰收,浓浓的药香味包裹着整个山乡。田间地头,村民们三五成群,有的在田间地头掏挖、有的捆绑、有的从山里往家里驮运。家里、道路边、广场上,合作社、药贩和种植农户当面商谈收购,一车车拉运,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样的笑脸不止在糜地场村,其他各村也是如此。年初,舍书乡主动谋划,在综合地理条件、环境气候、老百姓的发展意向以及市场前景剖析的基础上,以发展“短平快”扶贫产业为抓手,把种植“*芪”作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确定发展“*芪”产业是全乡因地制宜的最佳选择,大力推进千亩*芪产业建设,整合10个村高半山土地,分别建设*芪产业示范点,扩大*芪种植面积和范围,共同发展。乡**主要负责人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衔接争取,协调调运了“*芪”种苗31吨,通过财*奖补、物资帮扶等扶持办法,按照“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芪产业,与文县海波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负责统一收购、晾晒、出售,推动了*芪产业的稳步发展。
年初为老百姓免费发放*芪种苗
现在,农户们再不用担心自家种植的*芪何时卖出,会不会没人收购,会不会放坏,只要*芪收获后给合作社打声招呼,统一收购,有多少收多少,从此老百姓只管种,再无晾晒难、损耗大、售价低、出售难等后顾之忧。
*芪产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群众的收入,还带动了闲置劳动力就近就业。“我们在家要照顾孩子上学,上有老下有小,又不能外出务工,在海波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日工资60元,一月能挣元,又离家近,还可以照顾家里。”正在晾晒*芪的村民陈菊芹说。
板石村刘腰花是脱贫户,丈夫外出务工,本人要在家照顾孩子上学,她在家以种植庄稼为生,家庭人均收入停留在几千元水平。自从今年种植了*芪,她家也成了万元户,脱贫的根基更稳了。
由于今年的*芪长势良好,产量高,质量优,同时也吸引了来自武都、岷县、宕昌的药贩主动上门收购,价格比以往有所上升。年,全乡中药材面积达到余亩,根据收购价格和年产量初步计算,平均亩产公斤,亩产值近元,预计总产值余万元,今年是个好收成,*芪产业已成为舍书乡农民增收脱贫的主导产业。
今年的*芪喜获丰收,标志着舍书乡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可取,帮助农户增加了收入,真正让“扶贫苗”变为群众的“致富苗”。有了今年的种植的经验,舍书乡将以灾后水毁农田修复为契机,整合有效土地资源,继续鼓励群众种植*芪,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和范围,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来源:文县舍书乡)
监制:岳文斌校审:王海翔责编:李世英编辑:郭秀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