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作为非常常用的一味药,主要产于甘肃、内蒙古、山西及东北等地,因其柔软如绵,故又称绵黄芪,又因为形态不同,根皮黄者为白皮芪;皮色褐者为黑皮芪,皮红棕色者为红芪,但均以味甘,肥壮丰满者为佳。
中医认为黄芪能够治疗体虚自汗、浮肿、小便不利、溃疡久不敛口、消渴、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多种病证,现代药理研究报告也证明黄芪有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强心、扩血管、降血压、利尿护肝、降血糖等作用。
什么时候用黄芪呢?
1.自汗盗汗。
2.身体沉重浮肿,麻木不仁,小便不利;
3.溃疡久不收敛,脓水清稀。
前人常说黄芪主治“肌表之水”,特征就是汗出而浮肿,这种自汗往往程度严重,汗液发黄、多见于上半身,流汗时往往衣被尽湿,特别是在吃饭时或者稍一劳动就出汗,我们老家称之为“抢食汗”,这类人往往容易感冒,严重的患者甚至四肢发冷、下肢浮肿、身体沉重、小便少、活动不灵活。
传统外科医家也非常重视黄芪的应用,每每遇到创口日久不愈者,创面不新鲜、脓水清稀、身体状况差等情况,必用黄芪以补正气,那么,内科的疮疡是不是也可以用呢?确实,比如上消化道溃疡等情况,也是可以使用黄芪的。
中医素来有“扶正祛邪”之说,认为人体正气充足时,自然能够战胜邪气,黄芪的作用,就是补充体内正气,治疗所谓“气虚证”,因其作用缓和,副作用少,可以长期服用,所以被人称为“王道”药物。
桂枝也治自汗、畏风,但与黄芪有所不同,桂枝证的自汗常常伴有发热、失眠、头痛、心动悸,身体多肌肉紧实,而黄芪多无腹肌紧张拘急疼痛,但身体多肌肉松软或浮肿,这种体质类型的形成,除了又遗传因素以外,还往往与缺乏体育锻炼、营养不良、久病贫血等因素有关。
黄芪因为其性质偏于温热,所以体质温热、热证、郁证等不能滥用,否则不但没有帮助,还有可能会加重病情的不良反应。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私自用药者本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用药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