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管控进入常态化,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人们在饮食消费上有了进一步的诉求,作为中国餐饮业最大的品类,火锅行业的火爆仍在继续,引来越来越多的资本及创业者入局。
资本加持,火锅市场竞争白热化
据《火锅产业数据分析报告》,截止年二季度,中国火锅门店为68.2万家,连锁化率为27.4%。其中,川式火锅31.5%,北派火锅28.8%,粤式火锅22.3%。另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年中国火锅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同比增长18%。预计年火锅餐饮市场规模将达到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6%。相比于其他餐饮行业,火锅行业更容易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未来发展趋势明显。
在资本的加持下,火锅行业赛道表现势头强劲,赛道内各品牌竞争不断白热化。今年以来,周师兄、巴奴等多个川式火锅餐饮连锁品牌接连获得融资,且融资额均为上亿级别;此外还有火锅外卖零售品牌京派鲜卤,以及主营火锅底料的朝天门码头。背后机构阵容豪华,包括IDG资本、嘉御基金、天图投资、黑蚁资本、番茄资本等专注消费领域的机构。
当前的主流火锅品牌有着不同特色经营理念或是主打某一特色火锅品类,如海底捞主打高端服务、呷哺呷哺则以吧台式经营为特色。未来火锅行业的竞争依旧激烈,火锅餐饮品牌只有找到自己在市场的定位,以独特的经营理念或是火锅口味才能吸引到客户。
连锁增速,城市等级两头高
在所有城市中,一线、四五线城市的门店数量增速最高,一线增速33.8%,四五线均达到30%以上。在一线城市中,北京数量变化不大,深圳、广州增速都大于20%。
一线城市竞争激烈,疫情加速洗牌,意味着有越来越多的“空铺”腾出来,也吸引火锅品牌不断涌入,四五线城市还在享受人口红利和品牌红利,下沉也是当下众多品牌的选择。
消费频率高,更看重性价比
火锅的强社交属性,让吃火锅不单单只是一种美食,同时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数据显示,27.9%的中国消费者每周吃火锅不少于两次,而每个月吃火锅不少于两次的人数占77.0%。显然,火锅餐饮业消费需求人群基数大,且消费频率高,利于商家可持续性经营。从火锅消费偏好上看,有59.1%的中国消费者偏好川渝火锅,其次是粤系火锅、北派火锅,占比分别为37.7%、30.3%。
值得一提的是,平均每位消费者喜爱大约2种火锅类型。虽然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越来越低,但并不影响川渝火锅所产生的上瘾性。
总体来说,60元及以下的火锅占比45%,61-元的火锅占比45%。
其中粤式火锅、北派火锅,61-元的占比最高,分别为60%、45%;麻辣烫60元及以下的占比最高,为70%。
在对火锅餐厅的正面评价中,价格/性价比是影响消费者主观评价的最关键因素,而菜的口味、服务态度、环境整洁同样是重要因素。
品牌发展速生速朽,半数活不过5年
毫无疑问,火锅已经成为竞争最激烈的赛道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杀入赛道,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倒下。特别是疫情之后,又走向一个新的拐点。随着数字化的发展,产品迭代不断加速,企业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
数据显示,年和年成立的火锅餐饮企业倒闭率分别约为50%和30%,有半数左右的火锅餐饮企业活不过5年,约3成的火锅企业在两年内倒闭。
研究报告指出,火锅餐饮企业倒闭率高的原因在于许多火锅餐饮在投资与扩张时没有进行系统的调研、没有找到自己品牌定位以及缺乏创新,公司设立时的盲目性高。未来火锅餐饮企业应创新性发展,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才能获得长远的竞争力。
火锅市场发展趋势
异质化将成为火锅餐饮行业的长期趋势
火锅赛道的竞争已经不可用白热化来形容,同质化的商家已经不具备竞争优势。靠消费体验和环境变化激发的热潮,一般只能持续3-5年;数字化转型是大趋势,将持续10-20年;而影响消费者持久选择的人文主线则是文化范畴,往往具有跨越时代的持久影响。
火锅餐饮商家应找到自己的定位,占领某一细分品类或在经营上寻求创新,这样才能够成功出圈。寻求异质化将是火锅餐饮行业的长远趋势。
注重卫生安全、服务态度与食品品质的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
变的是品牌定位与经营方式,不变的是对卫生安全、服务态度与食品品质的追求。随着人们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餐饮消费上将更追求“质”而不是“量”。未来头部火锅餐饮商家将形成一套完善的卫生、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与服务追踪体系。
适应新生代消费群体是火锅行业发展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不论是“X生代”还是“Z时代”,随着时代的变化,新生代消费者在火锅消费上的追求也有所变化,火锅赛道上的企业应主动迎合新生代的火锅消费理念,做出创新,才能谋得更好的发展。
数据来源:
《艾媒咨询
年上半年中国火锅行业新消费行为与趋势研究报告》
《火锅产业数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