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被机器所取代或者说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主要劳动力。作为全球最知名的饮料品牌,可口可乐的生产线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一个工人了,高效标准化的的生产机器以惊人的速度全自动生产,向全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可口可乐饮料,满足了大量消费者的需求。这是一个机器取代人工的经典案例。
图为可口可乐生产车间当然,机器大多数情况下取代的还是生产线上的工作,因为生产线需要的是标准化的操作,很多情况下在每一个环节设定好参数即可,对于机器的学习能力没有什么要求。而真正需要担心的情况是未来人工智能对于社会各行业的影响,人工智能不同于普通的生产机器,它的算法一直在进步,它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能处理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能不断进行自我优化。有很多行业都已经在使用人工智能取代人工进行工作了,这一点在服务业表现得尤为明显。那么餐饮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未来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吗?
在查阅了多方资料之后,小编得出以下结论:未来餐饮业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具体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成本过高
在首都北京有一家失重餐厅,是一家以人工智能服务为卖点的无人餐厅。餐厅内店内共有22条空中传输轨道,可以传送菜品到指定的三个区域,为个餐位上菜。失重餐厅的前期建设时长超过半年,里面所有的人工智能设备都需要专门定制。从立项到正式经营,花去了十个月的时间,投入成本达万元,每月的水电费用、设备维护费用等其他开支更是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而店里售卖的是汉堡、炸鸡、牛排等快餐,人均消费超过元。对于快餐来说,这样的成本和售价是非常高了。
这个案例背后折射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门槛与高成本,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餐饮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所以说,人工智能想取代餐饮业的人工,成本就已经远远超出了绝大多数创业者的预算。不是你不够好,而是我配不上你……
图为失重餐厅二、缺乏氛围
海底捞最近几年特别火,甚至一度成为火锅行业的代名词,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它精益求精的服务质量。去过海底捞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海底捞的服务态度是非常好的,就餐的氛围也很棒,甚至有时候会让你感觉服务“过度”,但这的确是海底捞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想象一个场景,你和几个关系很好的朋友一起去吃火锅,面对的是一群机器人服务员,用干涩乏味没有情感的用机器合成的声音和机械僵硬的机器动作为你进行服务,你觉得这样的就餐环境会有多少乐趣呢?
人的服务是餐饮行业中的一个重要且不可替代的环节,厨师、服务员他们的服务是享受就餐过程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取代人工,美食就缺少了个性化、人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就餐的氛围会受到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缺乏交流互动会让吃饭这一原本非常温馨且高互动性的事情变得很淡漠。机器是没有情感的,即使它再先进。甚至有的人工智能餐厅会限制客户的就餐时长,超过时间就停止服务,要求客人离场,这就使得就餐这项服务变成了冷漠的纯金钱买卖行为。
图为某餐馆就餐场景三、厨师烹饪
这个环节也很难被替代。俗话说“众口难调”,虽然很多菜品可以靠科学标准的配方,按照调制好的比例进行烹饪,但是这仍然没有办法取代厨师。按照配方进行烹饪的菜品不存在变化,遇到对口味稍微挑剔一点的客户都无法应对。甚至很多人在就餐时对菜品里面能放或者不能放哪些辅料和佐料都有要求,有的人不能吃香菜,有的人不喜欢加葱花,甚至有的人要求菜要达到几分熟等等。
如果使用机器,在机器里面设置这些选项,将会加大客户选餐的难度,延长了菜品制作时间。客户吃个菜要在机器上鼓捣半天,就餐体验必然下降而且机器里面的东西只能用数字和单位量化,你觉得机器能理解七分熟和微辣是什么状态吗?同样,每个人的味蕾也都是不同的,客户能明白1史高维尔是多辣吗?他们能理解3克盐是多咸吗?在机器中加入这些参数将会大大增加客户的选餐难度。如果一个客户口味比较淡,不能吃太辣,那他只需要和厨师说一句“微辣,稍微淡一点”,往往厨师就能很好的达到客户的要求,很方便很快捷,比用机器去点餐效率要高很多。
图为某餐厅后厨也许餐饮业中有部分岗位,如收银、配菜、清洁等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是人工智能想要完全占据餐饮业还是不现实的。毕竟,餐饮业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了,餐饮文化也是人创造的,机器是难以与人产生共鸣的。感谢您的阅读,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您发现文章中有表述不准确或者不合理的地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小编看到后会在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