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关注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系列报道
TUhjnbcbe - 2025/1/19 17:33:00

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陈永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职成司组建专家队伍研定《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指南》,遴选个“三全育人”典型案例,有力推动了全国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工作整体设计、系统建构、协同推进,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鲜明价值导向。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增强教职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在守正创新中形成主线清晰、主题明确、主体多元的工作思路,切实遵循“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和价值导向,校准星、凝共识、聚合力、创特色,营造出多线并轨、相融相济、协同联动的全新工作局面,有效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要求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和教育教学各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引领学生立志气、强骨气、蓄底气。

强化党建引领,明确责任担当。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配合的思政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将“三全育人”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科研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院(系)党组织定期研究、部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按照“双带头人”标准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明确党支部和党支部书记、党员的育人责任。创建党建示范校、样板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团课和思政课,带头联系班级,带头深入课堂、宿舍,带动全员育人蔚然成风。

充分发挥贴近产业的特色优势

校企融通,拓展育人主体。发挥贴近产业的特色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重要内容。成立特色产业学院和协同育人中心,共同开展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对接产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调适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开发,合力打造高端教学平台和优质教学团队。快速回应新技术和产业变革需要,深度对接职业岗位场景,共同建设新专业新课程,改造传统专业和课程,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功能性和价值性,持续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使命感。

培育工匠精神,丰富教育内容。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和专业课,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技高为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成立工匠大师工作室和劳模工作室,组织师生访谈大国工匠,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或辅导员,在传承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知行合一、德技双修。

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全员育人增强合力。严格按师生比不低于1∶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六要”要求,锻造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好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从选、育、留、用等方面多点施力,有机衔接校内校外相关师资建设机制,不断提升学生工作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素质。明确全体教师育人职责,不断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使全体教师自觉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把立德树人作为价值尺度和工作目标,既做“经师”,又做“人师”,提高育人效果。加强管理岗位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员工的培训,内涵式、立体化提升办学治校的管理和服务能力,创建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服务育人示范岗,选树一大批先进典型,发挥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助力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提质增效。

全程育人高效衔接。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与学生成长全过程。通过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材创优、教法创优、机制创优、环境创优,扎实开展实践教学,善用“大思政课”,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打造新时代思政“金课”,发挥其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成立课程思政教研机构,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联合教研机制,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建设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院(系)、示范课程,明确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每位教师的育人职责,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根据不同学段,开展各有侧重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年年有创新,学年有重点,学期有计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天天都精彩”的活动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生活。

全方位育人有机联动。重视文化育人,通过整体规划校园环境,建设美丽校园、温馨校园,使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承载育人功能;通过开展校史、校训、校徽、校歌教育,让校风校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时代精神、价值理念滋养学生心灵;通过建设专业场馆,彰显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融专业教育与文化教育于一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有机融合。成立新媒体中心,建设师生网络工作队伍,鼓励师生创作网络文化精品,通过网络展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时代楷模和学生们身边可敬、可爱、可学的榜样,扎实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色。职业院校还普遍开展与企业联合育人,搭建家校联络平台,实现校企联动、家校联动,拓展育人空间,增强育人效果。(陈永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五个融通”推动“三全育人”提质创新

张平董状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思政工作和学生成长规律,立足深圳特区,坚持职教特色,积极推进育人实践改革,通过“五个融通”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提质创新。

思政教育与深圳实践融通,夯实思想根基。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化用中国共产党缔造深圳奇迹的鲜活经验,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构建“先实践感悟、再课堂说理、后理论升华”的三阶思政教育法。一是实践中通过“探索深圳”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组织学生采访改革开放重大事件亲历者,以“真人讲述”提升还原度;探访蛇口工业区、前海自贸区等改革开放地标,以“真实场景”提升冲击力;聆听企业家成长故事,以“真情激荡”提升感染力,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直接感悟。二是课堂上通过“解读深圳”理解“中国共产党能”。对深圳改革开放案例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探求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引导学生推导出“深圳奇迹”的底层逻辑是“中国共产党能”。三是理论上通过“研究深圳”诠释“马克思主义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世界政党研究中心、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深入研究“深圳奇迹”背后的理论密码,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自信。

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融通,拓展育人主体。贴近产业是职业教育最大的特色优势,学校利用产业优势,以校企党建合作为引领,以产教融合为依托,持续拓展育人主体。一是通过“六联模式”探索党建引领组织育人新路径。与家知名企业签订校企党建合作备忘录,创立“组织联结、阵地联建、资源联享、人才联培、服务联创、发展联动”的校企党建模式,实现学校党建有抓手、企业党建有帮手、引领育人有舵手。二是通过“九个共同”实现育人主体的全方位拓展。学校与华为、比亚迪等领军企业共建14个特色产业学院,构建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共同开展党建和思政教育,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标准,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施教能力的协同性;共同攻克卡脖子技术和工艺,以源头创新撬动教学内容更新;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提高供需对接的精准性;共同开发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学历与能力双提升;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加强技艺传承;共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民族企业“走出去”培养实用人才。

管理服务与学习生活融通,促进全员参与。学校通过全面实行书院制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习生活各方面,把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政力量、服务力量压到学生中间,整合了育人队伍,实现了全员育人。一是全面加强特色书院建设整合育人队伍。按照“教育与生活相融合”理念,建成10所特色书院,学生%进驻,组建了常任导师、学业导师、文化育人导师、助理导师、生活导师、项目化导师和朋辈导师构成的“三全育人”队伍,结合岗位、群体特点,发挥育人效能,形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全员育人氛围。二是全面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改革,拓宽育人空间。按照“网格化管理、一站式服务”的总体目标,构建了1个学生事务中心、6个党群服务中心、10家书院组成的“1+6+10”“一站式”学生社区,15个教辅部门进驻社区,提供50余项业务服务。完善学生社区设施,科学规划学习园地、活动平台、精神地标,将育人空间从课堂延伸到管理服务和学生生活中,达到“一花一木总关情”的全空间育人效果。

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融通,推动全程贯穿。学校秉持在项目中提升素养、实践中助力成长的实践育人理念,依托项目课程、实践课程和通识课程,实现课程育人向实践育人的全程贯穿。一是丰富项目化课程,推进理论教学向实训实操贯穿。通过创业项目、创客项目、劳育项目、技能大赛实现理论的实践转化,近5年开发项目化课程余门,不断完善“岗课赛证”培养模式,该模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近两年学生团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6个,蝉联国际基因工程机器人大赛金奖。二是培育社会实践品牌,推进“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贯穿。实施“掌握一项实践技能、参加一项志愿服务、加入一个实践团队、开展一次技能扶贫、参与一个实践项目”的“五个一”工程,引导学生技能回报社会。三是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推进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全程贯穿。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素质拓展、人文教育、幸福教育、生涯教育等各类通识课程余门,构建了涵盖校情、安全、心理、德育、美育、劳育、体育、就业教育的全流程通识育人体系,实现入口到出口教育的全流程贯穿。

文化育人与技术教育融通,实现德技并修。学校从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出发,尊重文化素质教育规律,着力推进学生职业技能和文化素质双提升,着力构建文化技术融合、修德修技并重的育人模式。一是挖掘专业课程精神内核,探索专业文化育人模式。坚持以文化引领专业教育,加强专业文化培育和专业文化教育,根据每个专业课程的特点,对专业历史、专业精神等进行深入研究,在每个专业开设专业文化课程,推动学生专业能力从技术层面向文化层面跃升。二是开展寻匠悟道活动,探索工匠精神育人模式。充分发挥深圳产业资源,与深圳市工业展览馆合作,成立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和传播深圳工业文化。开展“大国工匠”“南粤技术能手”“鹏城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使广大学生近距离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的劳模精神。三是开展志愿者之校建设,探索专业志愿服务文化育人模式。支持学生依托所学专业组建专业文化社团86个,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志愿服务之中,在服务中促发职业技能再提升,推动专业文化再升华,激励学生投身技能报国、争当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张平董状)

淮阴商业学校:循本求真,为学生职业生涯赋能

程焱何青海

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宗旨,实施“备案制”“导师制”“月考制”“千分制”,从学生的人人、事事、时时和处处入手,创新开发“五彩全纳”综合评价系统,织就学校“三全育人”同心网,着力培养“积极、自信、阳光”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导师制”构建育人全链条,关爱学生人人。通过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在学校与家长之间、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引领学生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一是建立“导师库”,打造育人团队。选聘具有中高级职称和丰富工作经验的教职工进入“导师库”,同时从相关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中聘请江苏工匠、劳动模范、道德模范担任兼职导师。二是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动态调整,导师针对性开展思想教导、生活引导、职业指导、专业辅导、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成长方案。三是记录学生成长轨迹,提升育人成效。以施导记录卡记录师生交流过程,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以点带面,适时激发学生成长内动力。

“备案制”激发全员育人,关心学生事事。秉持“育人无小事,事事皆育人”的工作理念,学校通过实施全员备案制有效地将教职工的育人责任落实落细。一是实施个人工作周备案。实施育人工作三级备案制度,即每周教职工向部门负责人报备工作、中层干部向分管负责人报备工作、分管负责人向学校主要负责人报备工作,并由相关负责人评价后报校长办公室备案。二是开展部门工作月交流。各系部、处室每月围绕备案工作开展月度工作交流,介绍经验,展示成果,反思工作,凝聚育人合力。三是举行领航发展季论坛。每季度聚焦人才培养、三教改革、人才评价等专题举办领航发展论坛,切实增强“三全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四是组织第三方年评价。年终考评时,学校邀请政行企校专家对备案人员岗位职责、育人成效等进行综合评价。

“千分制”倾心全过程育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注职业院校三全育人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