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课程之前,先说说一所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什么?他首先应该是服务于本国文华传承,服务于本国经济建设,服务于本国参与世界竞争。
但就清华这样国内顶尖的高校而言,用众望所归一点都不为过。每年的高考,无数学子拼搏十二年,无一不希望能够进入这样的学校。清华,就是所有学生最大的梦想。
清华大学的教育成果是什么?他们培养的人才在哪里?
清华大学存在的意义应当体现社会对他的期待,应当体现在他的对中国未来人才的培养,但他培养的人才在哪里呢?
令人遗憾的是,清华反哺社会、反哺国家却意外地让人惊讶。清华录取了是全国最出色的学生,花费了国家大量经费,最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却是大量出走他国,并不能服务于自己国家的建设。
据年5月数据显示,12.8万清华校友里,有67%都在建设别的国家。其中人在国外发展从事重要行业,人在海外定居。光美国硅谷一地,就有超过两万清华学子在那里供职。清华大学一度被讽刺为“西方人才的摇篮”。
有人说,那是我们国家留不住人才,待遇给低了,留不住人才。有人说,那是国家政治体制不如欧美,别人要去寻找自由。也有人说国家落后了,提供不了最好的研究条件……这些说法貌似都很正确,但真正细究起来,都是站不住脚的。待遇要多高才是高?人心比天高的。自由这个问题更复杂,今年全球的疫情都看到了,移民到欧美的华人他们在危机面前享受到的自由是有目共睹的。落后这个事情,就更好说了,社会每天都在进步,每个地方稍有不慎就会落后,不仅中国如此,美国、欧洲也是如此。要不就没有美国举国围剿华为的戏了。
这不能不让人反思清华究竟是哪个国家的清华?
从清华教育过程来看,开设门全英文课程,他们在为谁培育英才?
有人说,“有些课程国内就没有教材,只能用外国的原版教材,教授们不得不用英语授课。”这个说法很好笑。难道我们清华这所大学里面的教授们中文水平太低了吗?连基础的翻译工作都有难度?再有,大学的课堂什么时候是照本宣科的了?热衷于学术科研的教授们必然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见,采用师生共有的语言进行教学有难度吗?
也有人说,“大学有些课程用外国的教材讲比较通俗易懂,国内教材比较而言确实没有外国的好。”通俗易懂这样的理由也能出来炫耀英语在课堂上的使用?那好,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废掉普通话,都讲各自的方言,不是更通俗易懂?
还有人说,“清华作为中国最高学府,用英语授课,越来越国际化绝对没有问题。”这个说法其实才是清华们的最真实想法。为了国际化,自己的母语可以放弃;为了国际化,效忠自己的国家可以放弃。为了国际化,清华还有什么不能放弃的?
说好的“文化自信”呢?说好的“复兴中华文明”呢?清华连课堂上使用自己的语言都不能自信,非要讲世界语、宇宙语,好好地培养国家未来的学校,搞成了教授们争名夺利的喧嚣场所。
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工具,不代表国际,也不代表时尚。
英语只是一种语言方式,是英语国家的语言交流工具,既不代表国际,也不代表时尚。
在没有殖民背景的中国,英语没有办法成为人们日常交流的语言工具。哪怕我们今天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博士,人人都在学英语。
英语这个语言工具,只有在出国的特殊环境才需要用到。虽然我们已经好客好得来,外国人到中国来,都可以不用学习普通话。但在中国的学校,绝对不能成为放弃国语的环境。因为中国的学校,需要培养的能够挺直脊梁的未来。
虽然学校可以有英语课,培养的是以后和国际交往的少数人才。但英语教学超过了一个度,那就可以定性为卖国,可以定性为奴化教育了。
而清华这样致力于服务世界发展、忽视本国需要的公办高校,在当今社会必当得到应有的批判和警告。
举国之力,选全国之才,就这样被清华将人才送给欧美。在欧美围攻中国的今天,不是资敌为奸、卖国求荣,那又是什么?
——中国学校的课堂,不论如何五彩斑斓,都应该服务于中国的国民建设。文化自信的源头,必须是教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