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能穿在身上的机器人,
TUhjnbcbe - 2023/11/15 21:14:00

扫地机器人“住进”家,解放了打扫卫生的手;手术机器人独立做手术,比医生还精准;银行里的机器人,比客户经理更善解人意……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服务机器人在家用服务、医疗服务和公共服务等应用场景的服务更普遍。这背后离不开一个新的职业群体——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他们运用服务机器人(含特种机器人)相关技术及工具,负责服务机器人在不同应用场景的集成、实施、优化、维护和管理。

*瑞就是这个日益庞大的新职业群体中的一员。从事外骨骼机器人研发,让可穿戴在身上的机器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成为负重前行的“钢铁侠”。

入行经历?从技术好奇到关怀用户

*瑞与外骨骼机器人结缘始于年。当时还是学生的他,对老师正在从事的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研发十分好奇,于是便将这作为继续深造的方向和职业路径。

*瑞的老师程洪是美国“海归”,从事外骨骼机器人研究,主要是想帮助伤残患者助行。当时,国内从事这项研究的人很少,国外很多技术也进不来,于是程洪就做起了自主研发。

“一个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从概念到实物,需要经历4个阶段,结构设计、控制系统搭建、软件系统开发、算法设计。其中,结构设计细分为仿生设计、模块设计、工业设计,控制系统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算法包括感知算法、控制算法、学习算法。”*瑞前期做设计,现在主要做算法。这背后运用到的知识,涉及仿生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

“前期的成就感来自技术上的突破,后期转换到用户角度。”当看到一位瘫痪在床的年轻人,穿着他们的机器人独立行走,并参与第九届全国残运会火炬传递。那一刻,*瑞意识到“做的东西有用”,于是也更有动力了。

解决什么?主要面向医疗领域,帮瘫痪病人助行、运动障碍患者康复辅助训练

最初,他们的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主要面向截瘫、截肢这类丧失站立和行走能力的患者,代替人腿行使运动功能。后来,又将机器人应用、扩展到偏瘫这类具有部分运动功能和老年下肢运动障碍患者的康复辅助训练。

“康复辅助训练,包括手臂、躯干、末端等,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瑞介绍,外骨骼机器人参与康复训练有两个好处,一是降低康复费用,传统康复训练需要一对一的治疗师,机器人辅助可以让一个治疗师服务几个患者;二是患者心理从被动变主动,对身体机能、精神状态都有极大改善。

在*瑞看来,外骨骼机器人在帮患者实现身体站立的同时,也帮助患者实现精神站立,“当年参与残运会火炬传递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有了工作,成了家,还有两个小孩,真正回归了社会。”

“让服务机器人更好地帮助人,这是智能化技术和执业者对人的关怀。”*瑞说。

如何“通人性”?给算法模型“喂”人的步态数据和用户反馈

为机器人赋予“人性”的关键环节,是算法。

供算法学习的大数据越多,机器人就越“通人性”。但在新产品研发中,截瘫、截肢这类丧失行走能力的人,数据已然无法收集。没有他们的步态数据,又怎么能设计出契合他们的助行机器人呢?

“初期寻找与截瘫、截肢患者身高、腿长相仿的健康人,通过收集他们的数据,建模生成患者步态。”*瑞说,机器人研发出来后,会反复给患者试用,将试用体验和反馈量化应用到学习算法,对机器人的步态进行优化调整。

目前,他们的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能适用很多场景、不同患者,单次续航时长4—6小时。

“下肢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已应用到70医院,从最早的康复科拓展到骨科和神经科。”这些不同应用场景所产生的数据,都会通过相应平台反馈给*瑞,他的工作就是将这些数据进行结构化处理,全部应用到学习算法,让机器人更“通人性”。

职业成长性?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进入快速成长期

“国内的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已经从初创期跃进到快速成长期。”*瑞说。

程洪刚开始做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研发时,以色列、美国、日本均有外骨骼机器人产品在市场流通。

继正式推出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产品,有了第一批医疗器械注册证后,程洪成立公司进行商业化运作,成为国内3家最早做可穿戴机器人产品的企业之一。“现在,国内已有10多家初创公司。一些传统医疗器械也在引进人才,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瑞说。

赛道“选手”越多,产品升级越快。“未来产品要突出智能化、个性化,具备更多功能、面向不同病种、覆盖更多用户。针对个人的产品,要穿戴舒适,越简单越好!”*瑞说。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员能穿在身上的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