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题:生活中离不开车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车的诗学
谁曾听闻车的诗学?没有。因为诗来不及对车作出反应,因为诗遇了一种完全陌生异的物质。诗对车的喧闹报以沉默,诗意在车辙处藏起了自己的足迹。
车是反诗意的。
在古代,车仅是代步工具,或是战场的利器,因此它屈居于乡思或战争的借代转喻。在古诗中车没有完整的形象。“晨起动征铎”只有声音被征召入诗;或者作为轩盖华幕暗指豪门贵族。这并非根于古代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车,车在古代是被忽略的。它只能在部件上附带诗意,或重现为象征性的符号。至如庄子的螳臂当车的寓言,车却完整地缺场,表现为抽象性的力量,这恰好预示了它的现代身份。
依济慈、莎士比亚的要旨,刘勰的意旨,诗有挫万物于笔端之力,为何在现代依旧回避车?车的机身躯迥异于诗歌水乳交融的肌体吗?车的风驰电掣超越了诗的吸收能力吗?车的财富象征玷污了诗的田园梦想吗?如朱光潜言,诗人的观感组织为意象,并在回味和融洽中至于诗境。但车不容人的回味,人们面对川流不息的车辆,只有惊讶可言。庞大的身影在弹指间归于虚无,这是和“逝者如斯夫”大相径庭的印象。不止如此,车辆还以其狡黠的外壳抵抗人们的注视,以轰鸣的噪音打断诗人的冥想。即便是现代诗也少有车的出现,实则两者有潜藏的血脉,现代诗借来不协调的形式、冲动的情绪和刺耳的音韵。如此,逸影不在,车重述了诗学。
车解构了诗学的结构,魔力所至,更重组现实的时空。遑论车如何使“山长水阔知何处”成为了陌生的抒情,车辆还打散了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人在车中,灯光璀璨化成流动的如梦似幻的光带。车辆以空间的穿梭骗取了时间,时间被车轮度量。而面对这种变幻而重复的景象的路人,却忧然有时间停止之感,刺痛他的,是车壳和车掠过身边的痕迹对空间的切割爱伦·坡小说中的人物沉迷于徜徉街上与陌生人照面的快感,然而现代城市中车辆、为车设计的公路及周边商场吸纳了这一切。游荡者不复感于人的物化,他的诗由流动的物的暴露组成。一个诗人在街上必须提防来往车辆,这是城市紧张感的一个微观。车改造了城市的功能,高速公路和现代化的马路划分了不同区域,而车的原子连接相异的地点,人必须服从他长期习惯的世界的变动。车,通过摧毁旧的时空秩序,压迫人的心理构造,变革了诗学之源。
那么,车所不在处,正是车的诗学。诗中难能有车,车却成为小说或更多更微妙零散的诗意的元素。车提供一个安逸、功能齐全的封闭空间,它是身体的物质延伸,使人忆起身体如何是灵*的物质延伸。60年代美国的摩托车与轿车催生的公路小说,似乎验证了车如何成了心灵反抗灵*的同谋。人们在车里找到独立或孤独感,车即沉默的诗学,或说,现实的意象。
诗学对车的否认中,多少有一丝尴尬与羞耻,车的神话与诗的神话争光,车使诗不得不承认其词语与音响的偶然外壳,车以反诗讠意的洒脱构建自足的诗学。人们以为找到了特立独行的反叛,却回归到了古老的欢欣与疼痛。
这是一篇匪夷所思的佳作。作者的思想天马行空,读来让你步步惊心,时时意外,又不得不被作者的奇思妙想所折服。作者把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车与诗学扯在了一起,却为的是证明“车是反诗意的”,然后一路摇曳生姿,围绕着“车”与“诗”生发出一派旖旎风光,种种悖论神奇地互相对峙又互相支撑,行文与语言别致新颖,自成一派,既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琳琅满目,又有万变不高其宗的清晰线索,同时还有自圆其说的逻辑结构。作者对诗与诗学都有深刻的体验与认识,所有材料信手拈来,运用自如,整篇文章丰赡圆熟,深厚大气,令人拍案叫绝。
车中窥人
总是惊讶于车窗的设计,车内之人可以肆意窥见车外的世态人情,而车外之人无从知晓车内况味,身是自由的,心却如困兽,如井底之蛙,无以免俗。
探见渊薮,便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困境。一方面,我们以自身的华丽吸引路人的注目及认同;另一方面,我们却无时无刻不限制着这种认同,存着一点私密,保护着心底卑微的安全感。
这是求同与存异的交锋,这是天性与人性的博弈。
最可叹的便是,自持流于瘫软,心灵无处安放,车,成了伪装内心的假面。一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扑克牌战车,虽然牌面各异,阵营相斥,实则指向同一方面:虚伪与狂妄。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个中缘由,便是我们习惯了以上帝视角旁观而不受干涉,滋生了我们对自身的优越感,进而衍生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久而久之,沦落为《镜花缘》中君子国翻云覆雨玩弄手段的狭隘胸肠,失却了推心置腹、开诚布公的能力。
细细思忖,可付一言:“没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将自己由安稳舒适的狭小空间中释放,从而可以更好地拥抱广阔的世界。怕是每个车中窥人者,都会有安娜死前“万物皆着我之色彩”的窘境吧。无谓的封闭,只会招惹无谓的好奇,放低身份,明晰自己不过是茫茫众生中沧海之一粟,倒也能不昧本初之心,不拘世俗,明快前行。
舍却车中窥人的特权,更是打开了一扇开向生命的窗子,伴随着一种对生命、对人性的洞察。我不愿因些许流言便拒绝人,好奇的天性可以凌驾真诚与人性,我愿意简单地活着,我愿意如阳明先生所言:吾心光明,夫复何言?
然而,挣脱车对人内心的束缚并非意味着因噎废食,而应是一次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分离,真诚对人,对行为艺术应存有更多尊重,对不真诚有更多宽容。
窥则有欲,有欲则不实,不实则人心惶惶,露欲之人,但嬗替之,以生命自信笑慰平生,以开诚布公之剑前行。
少时,观唐僧于女儿国不敢登龙车凤辇,是躲过一劫。长大后,我才明白他是错过了一生。
本文在素材运用上具有如下特点:
1.巧用由头。开篇先概述“车中窥人”的现象:车内人可以肆意窥见车外世态人情,而车外之人无法看到车内况味。以此为由头,联想到人生、社会中的类似问题,呼吁“是亦不可以已乎”,然后从缘由、好处、辩证等角度进一步展开分析,抽丝剥笋,层层深入。本作文的成功与由头关系极大。
2.拿来化用。考生阅读丰厚,文学名著、哲思睿语等信手拈来,为己所用,有机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大象无形,不留痕迹。名著素材如《爱丽丝漫游仙境》中扑克牌战车的例子、《镜花缘》中君子国的例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之死的例子、《西游记》中唐僧于女儿国不敢登龙车凤辇的例子,这些素材都与语境巧妙结合,成为有机整体。
载上生活缓缓归
路边多了一排公用自行车,清新的绿,快要与身后的草丛融为一体,是勃发的生机向生活贴近。多年前,国人一直打着“赶超英美”的气质,加紧步伐,生怕落于人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森林挺地而起,蜿蜒曲折的高架桥穿越重叠,地铁为厚实的土壤穿孔,飞驰的轿车在路上“吞云吐雾”。我们的城市借着路面上各类汽车的咆哮宣告着城市现代化的到来,却掩盖不了生活的呻吟:我们的蓝天消失不见,雾霾早已迷住了双眼,一方宁静被汽笛的嘶吼刺破,城市风景成为车窗外匆匆掠过的阴影。因此,我爱这简简单单的自行车,听它清脆的响铃声,看它不急不慢地往前行,它用它滚动的双轮丈量着地面,如此贴近这样真实的生活。母亲载着婴孩,细细地为他介绍路边的风景;男孩载着女孩,仿佛回到那黑裙飘飘的年代;两个老头沿着路边缓缓骑着,腰边别着的收音机里传来悠长婉转的唱词……世间百态,那飞驰的轿车,拥挤的车道,都抵不过这自行车上载起的宁静的时光,这才是生活在静水流深中显现出的真相,亦是现代人苦苦追寻的精神彼岸。廖伟棠在《来生书》中写道:树叶沙沙作响,流水带走落花,远方是春鸟啼叫,水流过世间的家宅,人走过的断桥与旧梦,落日与废诗。他道尽了我们现代人最理想的生活,就是在这宁静、悠长的时光里,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求得一方心田安静沉稳。人被动地被推进商品浪潮中,当一切都被物质化、进行性价比比较,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病灶。我们跪在这用金钱、速度铺就的道路上面向着无尽的虚无。恐怖吗?可怕吗?是时候回归我们最真实最简单的生活中了。王维仕途颇为顺利,却也羡慕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生活,他是从飞驰着的追求物质的汽车上下来了,踏着自行车缓缓归入了田间。我们也行。自行车虽小,却载得动我们的生活。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借公用自行车阐释了快与慢的生活理念,切合题意。用一个清新宁静的镜头起笔,转而回顾多年的快速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再用两幅画面的对比,突出自行车带来的美好生活。在此基础上,引用廖伟棠的话推进一层,延伸评述。最后呼吁回归简单真实的生活。全文寓道理于镜头之中,又藏于情景描述展开简约的议论。以对比为主要表现方式,反复强化题旨。
车如流水情如月
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信陵公子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
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但渐渐的,车便成的我们攀比的工具,我们流连于它琳琅满目的品牌,却渐渐淡忘了真情的传递。我们享受那份因为车而带来的虚荣,却将宝贵的真情渐渐掩埋。社会上富二代攀比豪车,六旬老人刮坏奔驰车街边痛哭的新闻屡见不鲜。为什么我们会把那份虚无的荣耀看得如此重要,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情呢?
当冉阿让把珂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上时,小珂赛特决定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而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而现在这烛火却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震天响,标志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你说你开日本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我们真的幸福吗?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十字街口,几许深心老者变骗子。车本为人服务,现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我们见证的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而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史铁生有许多轮椅车,其中有的早已被划得斑斑驳驳,而他却视若珍宝,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第一辆车,是母亲东奔西走找人定制的……这一辆,是他第一次当上编剧,电影厂的朋友们凑钱卖给他的……“可见,留下的并不是车,而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朋友对他的支持。不能扔的不是车本身,而是在车背后那无法割舍的深切真情。车是活动着的家,多少家庭的温馨,多少情侣的甜蜜,多少孩子的淘气,它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留住深情。
车,见证的时光的流逝,时光滚滚,将一辆又一辆,一代又一代的车淘汰,它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用不消散的,确实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真情,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真情的载体。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
作者抓住材料中“真情”二字体物赋形,摛文铺采,大有可观。没有简单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谈车与人的真情。眼界颇高,感慨遂深。更难能可贵的是将真情与虚荣并举,有破有立,张力十足。对现实生活的敏锐体悟,对文学作品的熟稔掌握,都为文章增色不少。句句不离车,句句都含情,娓娓道来,丝毫不乱,可见不俗的文学功底和应试能力。可以改进的是,语言不够简练,有些语句大量重复,影响了文气的通畅和神思的俊爽。
绿皮火车的成长道路(题目以拟人的方式点明中心)
我,是一辆绿皮火车。(以拟人手法开篇,吸人眼球)
我是上个世纪的产物,我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眼前时,他们的眼里充满着喜悦的光芒。就连妇女们怀中的婴儿也睁大了眼睛,伸着小手想触摸我那锃亮的皮肤。
我在每日的奔波中不断成长。我的嗓音由起初的清脆变成雄浑,连我吐出的烟雾也变得浓厚,我为人们送去便捷,为亲人们送去团聚,为朋友们送去欢声笑语……(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我依旧在成长,冷风的抚摸使我原来锃亮的皮肤裂开了道道缝隙,阳光的热烈又使我的皮肤块块脱落,我腹上的编号早已看不清楚。脱落的皮肤下生出片片锈斑,时代的进步又让我的快车兄弟们不断涌现……
我,是一个资深怀乡的病患者,我过山腰,过河流,过田野,过桥梁,我一路往西,一路向北,向母亲泪眼婆娑的期盼中前进,向父亲望穿秋水的记挂中前进,我在成长的路上探求着自己的价值。
我像你一样,外边寒酸;像你一样,风里来,雨里去。我在自己的轨道上喘着粗气,随时准备接受快车兄弟们鄙视的眼光。我对红灯毕恭毕敬,对绿灯心存感激,我在直道上志得意满,又在弯道上甩动自己笨重破旧的身躯,痛苦摇摆,喘着粗气。
我会因自己慢慢落后于时代的脚步而感到沮丧,会因快车兄弟们鄙视的目光而感到神伤,我却依旧走在成长的道路上,这些困惑着我的事都可以在我奔跑时随清风远扬,随水流激荡。我明白,困惑又有何用?不如清醒地做好自己。为人们贡献自己!
我在成长的路上与大地亲吻,与花草言谈,与山峰拥抱,与浓雾私语,与树木对望。(整散结合,富有气势)我们充满欢笑,我以鸣笛示意,他们以怀抱回应。
(以上几段紧扣立意,新颖独特,演绎成长的欢笑泪水)
我会在年夜送农民工兄弟回到故乡;我会在风雨中送走外出打工的孩子,并迎来他们父母希冀又担心的目光;我在大雪纷飞的夜里到达了终点站,却不会让自己停止奔波,我依旧在自己的奔波中成长。(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你知道我的种种不好,我慢,身价低廉,随时准备给快车们让出轨道,但你却同样知道,我一定会到达你的那一站。
我在成长的路上不断奔波,不断前行,不断追求,永无止境,永无终点。我,是一辆永驶成长之路的绿皮火车。(总结全文,再次点题)
这是一篇阅卷专家组评定的标杆范文,也是一篇考场优秀作文,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
精彩开篇,气度不凡。这是一篇拟人化的散文,可以说文采飞扬,气度不凡。文章以“我,是一辆绿皮火车”开篇,精彩独到,为下文深入开展创造了格局。且取喻有心,含义深刻,一下子便把阅卷老师的心给抓住了。
描写细腻,颇具情怀。将火车拟人化,娓娓动情,一路成长。四季风物,人世真情,齐奔笔端,交汇融情,一派天朗气清,美美与共,令人悦目,温暖人心。
紧扣立意,语言精美。选取独特的第一人称角度,紧扣立意,新颖独特,演绎成长的欢笑泪水。炼字精准,长短句,修辞兼顾,语言精美,颇具功底。
阅卷老师一致认为,该文立意精当,开篇精彩,气度不凡,描写细腻,颇具情怀,收放自如,启人深思,故判为一类文上,70分。
小车摊
天亮了,小车摊从巷子里推了出来。(开门见山,引出文章描写的对象)
车把上是一双龟裂的手,车身上挂着写有“豆腐脑”“赤豆糊”“烤洋芋”等字样的纸板,伴随着小小的轱辘摩擦地面的“辘辘”声,那些小车摊默默地穿过寂静的城市。(具体描写小车滩的形象特征,“默默”“寂静”写出出摊时间之早,写出出摊人的辛劳,传达出作者情感态度)
他们究竟是几时从那些昏暗的屋檐下出发的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无论我起得多早,小车摊总在那里。(再写出摊时间之早)那些从小车摊上冒出的腾腾热气,在晨曦微寒的风中携着暖暖雾气,冲破天与路与日光。(描摹细致,观察入微,值得点赞)
我的婆婆喜欢那种放着一格格蒸锅的小车摊,蒸锅里面装着洋山芋片,或者整个的烤山芋,还有油炸的土豆片。但我婆婆从来只买烤山芋。在冬天最冷的三九天里,烤山芋可以塞进衣服里,或者直接拿着捂手,不过吃的时候可要当心些,一口咬多了,还是免不了烫得人龇牙咧嘴。(富有生活气息)
我小时候总想不明白,烤的山芋这么烫,小车摊的铁皮为什么还是那么凉,而卖烤山芋的老爷爷还要裹着肥大的袄子,在热气腾腾的蒸锅旁对着手一个劲儿地呵气,明明他只要拿一个烤山芋在手上,就不会这么冷了呀!
在我们家小区门口,有一个推着小车摊卖鸡蛋煎饼的老板娘,我的婆婆特别喜欢她。有时候一大早买早餐,婆婆就会提着小马扎,坐在小区门口和老板娘聊天,而我就在一边盯着小车摊,看着老板娘熟练地打蛋、摊饼,等橙*的鸡蛋在“滋滋”溅着油的贴板上慢慢凝固后,老板娘便会把先前摊好的煎饼覆盖上去,再用小铲子一压,一张鸡蛋煎饼就煎好了。在那样的清晨,满头白发的婆婆和老板娘隔着小车摊说笑。而要上学的我则拿着鸡蛋煎饼走下路牙,走过非机动车道,一头扎进川流不息的车流,成为忙碌的芸芸众生中的一个。(作者人物描写的掠影)
可惜,后来的早晨,我就没有机会去小车摊了。父母怕耽误我学习,每天都会从小车摊那买好早餐,等我起床时,美味早就已经在餐桌上了。从此,小车摊成了我上学路上的掠影。
再后来,父母开车送我上学,我发现车窗外的风景在时间挪移中慢慢变了,小车摊前的人从老板娘换成了老爷爷,从老爷爷换成了中年人……而从来不变的是那些小车摊。(此段运用了对比手法:时代变迁中的“变”与“不变”)
不管时间怎么流,车流怎么走,小车摊就是静静悄悄地、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晨曦之中。(娓娓道来,叙说小车滩一年四季不变的坚守)
有多少车,总被利益耽搁,困在一座城中,最后死在报废的车队里,但小车摊,它们是晨曦之子,是属于劳动者的,永恒的生活。(结句以小见大,情感真挚,抒发对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对生活的赞美,彰显了时代的主题,提升了文章的主旨)
文章聚焦于卖早点的小车摊,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亲切感。文中说“小车摊成了我上学路上的掠影”,其实,小车摊已经成为一个意象,这在文章末三段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小车摊见证了“我”的成长,见证了人世沧桑,代表“永恒的生活”。王国维曾经说过:“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诚哉斯言,考生从自己的视角观察、思考,所以,围绕小车摊的人与生活也就有了独特性,处处散发着“我”的气息,营造了物我交融的氛围,而这才是文章的魅力所在。
小镇火车
“呜——”火车哐当哐当慢慢停下,吐出一堆白烟,惊得周围看车之人不由自主屏住呼吸,瞪大眼睛看着。
当晚李老爷的儿子便难得和他爹说起话来。自从他坚持去新式学堂,李老爷气得抽了他一顿,两人便一直僵着。(首先,儿子“坚持去新式学堂”,李老爷“抽了他一顿”)
“那火车可神奇了,你说黑煤咋就让它动起来还冒白烟呢?”儿子问。
李老爷年轻时在大城市读了几年书,自认为见过世面,说话便总带着些不以为意。他看着这娶了四房小妾才生下来的儿子眼里灼人的对未来渴望的光亮,磕了磕烟杆。“这有什么……说不准和*包车似的有人拉罢了。”
儿子“嗤”了一声,“怎么可能。不过确实和招*包车似的,我一招手那车还真停了,开车的是我同学辉子!我也要学开火车,我要去外面长见识!”
“不准!”李老爷重重一磕烟杆,这小子心越来越野了。不过*包车是好,他每回站在车夫面前招车,他们总笑着吆喝两句:“客人去哪儿?”就是跑起来颠了点。(儿子“也要学开火车”“去外面长见识”,李老爷不答应)
小镇修铁轨通火车的事似乎丝毫影响不了李老爷,他仍旧每天抽抽烟,看看账本,偶尔去地头转一圈。
过了几个月,最近难得回来的儿子一进门就说他会开火车了,还说下周二辉子就让他正式开一次火车。
“你怎么能给人当车夫?”
李老爷气得摔了烟杆,心想或许得让儿子从学校回来了。天天向往外面与未来,以后还怎么做老爷?(过了几个月,儿子要“正式开一次火车”,李老爷“气得摔了烟杆”)
周二那天儿子一大早就爬起来,说火车停在邻县,要赶过去。李老爷瞅了眼门外,朝阳绚丽却不如以往多彩,反是如鲜血般红得专一而热烈,仿佛在迎接新生。他爬起来,点上了烟。
这天天气是极好的,青天白云明日静静看着人间。李老爷想起了儿子的话,犹豫了一下,换了身马褂,取了最宝贵的一支烟斗,慢悠悠向城东晃去。(这两段景物描写,以极好的天气一扫父子矛盾的阴霾,李老爷在“犹豫”之中也有一丝期待)
没有*包车,累人。李老爷揩了把汗,终于还是顶着太阳爬上了铁轨。
恰好,远处火车正喷烟驶来。
李老爷看着那一点点大的东西,再次坚定了回去就让儿子退学的想法,这么小怎么挤得下几百人?不过他还是如同年少招*包车那样站在它面前挥了挥手。李老爷看见有头从车窗里钻出来,似乎和那*包车车夫在吆喝一样。他仰头,看着蓝到透明的天,忽然想起了年少读书时老师说的一句话:“中华之崛起,其希望……”(随着火车由远及近,老旧的认识和生活习惯让李老爷险些发生车祸)
(向李老爷冲过来的岂止是火车……)
“快躲开——爹!”头脑里的话被儿子的嘶吼打断,他木然地睁眼,整个人被笼罩在火车的巨大阴影之下,温热的烟雾淹没了冷僵的躯体,一片白茫之中轰隆之音如同年幼时经历的炮火……
烟斗跌落,断成两截……
后来,李老爷直到死也不敢坐火车。(小说结尾语言凝练,意蕴深厚:李老爷父子两代人的思想冲突未能得到化解,李老爷仍然保守畏惧,视火车为洪水猛兽)
小说从开端到发展,经过三重蓄势,逐步表现李老爷对火车的抵触。但是高潮部分的景物描写又让读者期待情节会在李老爷见到真火车后突转:李老爷会转变观念,接受新事物。结尾情节却发生了出人意料的突转,李老爷受到了惊吓,“直到死也不敢坐火车”。小说在读者瞠目结舌的震撼中结束: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冲击是多么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