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科沃斯();石头科技();天智航()等
本文核心数据:服务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细分市场规模;市场规模预测
全文统计口径说明:本文“服务机器人”划分根据《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词汇》(GB/T-)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指除工业自动化应用外,能为人类或设备完成有用任务的机器人。
产业概况
1、定义
根据《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词汇》(GB/T-)中关于机器人的定义,机器人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编程的轴,以及一定程度的自主能力,可在其环境内运动以执行预定任务的执行机构。
按机器人的应用领域进行分类,机器人可分为工业机器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其他应用领域机器人。根据《机器人与机器人装备词汇》(GB/T-)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指除工业自动化应用外,能为人类或设备完成有用任务的机器人。
2、产业链梳理
从产业链角度出发,服务机器人产业可分为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系统开发,中游的服务机器人本体制造,下游的个人消费者和各个应用场景的商业用户。服务机器人产业链涉及的技术横跨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各环节技术壁垒均较高。
在上游的硬件部分,减速器、机器人用伺服电机、控制器是组成服务机器人的核心三大零部件。由于服务机器人更加重视智能化、人性化,因此AI芯片、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同样重要。在上游的软件系统开发部分,人工智能、SLAM、操作系统等组成服务机器人的软件及系统。
在产业链中游,服务机器人的本体制造主要分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大类。下游则为教育、娱乐、医疗、清洁、安防、餐饮、消防等应用场景用户以及个人消费者。
随着服务机器人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市场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企业。ABB、KUKA等国外厂商则在控制器等零部件领域占据先发优势,国内企业在激光雷达传感器、AI芯片等新兴技术领域寻求突破,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企业有沈阳新松、地平线、寒武纪等。在操作系统和软件服务上,国内企业在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中保持了国际领先地位。整机制造企业主要有康力优蓝、沈阳新松、优必选、科沃斯等。
3、价值链解析:上游核心零部件占据价值链的主要部分
从产业链的整体价值量体现来看,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如智能芯片、激光雷达、传感器等,拥有核心技术,占据价值链的主要部分;此外,智能交互如语音、图像等模块是目前初创公司抢占的热点,也占据着一定的价值;同时,服务机器人涉及的智能交互、语音图像识别等都需要很多软硬件来支持,生态圈的建立需要操作系统来支持,这部分也占据着重要的价值量。
发展历程:目前处于拓广发展期
服务机器人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与时俱进。回顾服务机器人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实验室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计算机、传感器和仿真等技术不断发展,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研发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ROV)、智能机器人、仿生机器人等。
萌芽阶段(20世纪70-90年代):服务机器人具备初步感觉和协调能力,医用服务机器人、娱乐机器人等逐步投放市场。
发展阶段(21世纪初-目前):计算机、物联网、人机交互、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服务机器人在家庭、教育、商业、医疗、*事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
服务机器人的发展与所处的机器人行业密切相关,我国的机器人的研究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至今已有30多年,到目前为止大体分为三个时期:孕育期、规划发展期及拓广发展期。
产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现状:市场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领域需求成为主要推动力。在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下,年市场增速出现回调,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医疗、公共服务需求的持续旺盛,加上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多变、地质情况复杂,社会发展多元化特征明显,在应对地震、洪涝灾害、极端天气,以及矿难、火灾、安防等公共安全事件中,对特种机器人有着突出的需求,因此我国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市场规模及总体占比也将持续增长。经中国电子学会初步核算,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包含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亿元。
注:由于本报告采用的服务机器人的定义包含特种机器人,此数据为中国电子学会公布的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之和。
2、细分市场一: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
——个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市场分析
个人服务机器人主要包括家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娱乐机器人、养老助残机器人、家用安监机器人、个人运输机器人等。
伴随国内经济及技术的不断发展,催生社会对科技生活方式的向往,同时,城镇人均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居民具备产品消费能力,使得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家务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凭借高需求和使用频次受到企业、资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