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随行业应用细化加剧,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机器人种类趋于繁多,外型越来越小巧、灵活,离我们生活越来越近,甚至成为我们的陪伴。尤其是商用服务器机器人,未来,将向规模化发展,成为未来世界的一种基础设施。
就应用场景,中国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三类,其中,商用服务机器人是服务机器人之一,通过B端应用于日常服务场景。原则上来说,商用服务机器人应该随市场需求增长而拥有蓝海一片的前景,但事实并非如此。日前,软银集团投资的机器人初创公司被曝将裁员人,此举给快速发展的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如同泼了一盘冷水,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商用服务机器人没有大规模商业化?
机器人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将更多机器人开始取代人工操作,如工业机器人,被大量引用到生产制造,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由于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多样化,受成本、环境实用性、量产可靠性等影响,导致服务机器人难以规模化商用,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只有3%。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成本问题。具体说,机器人高精密元件成本非常高昂,如雷达、伺服舵机等,高达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
二、环境适应能力差。
三、量产可靠性。
而这三方面原因彼此是相互制约的。可见,市场价值、技术、*策是决定商用服务机器人能否大规模商用的因素。
实现规模化该怎样突破?
基于用户需求,商用服务机器人兼具消费和服务特性,进而推动商用服务机器人快速发展。就应用价值,在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下,商用服务机器人可解决用工成本高企,老龄化加剧等问题,B端市场需求明显,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价值进一步显现。就*策导向,智能制造是工业4.0的核心,机器人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较晚,核心零部件技术薄弱,需要依赖于进口,所以成本居高不下。
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推动商用服务机器人智能化提升,在软件、算法、技术解决方案方面,中国取得较大成就,但在核心硬件技术有待于提升,如伺服舵机、芯片、传感器等。目前,机器人导航定位的SLAM、激光SLAM、视觉SLAM都存在一定不足,加速实现多传感器融合是发展趋势。
商用服务机器人无法落地就是技术应用,一方面,技术突破和融合会使商用服务机器人低成本化。另一方面,机器人市场正处在转换时期,传统市场到新兴市场的迭代会产生新的机遇。此外,中国机器人行业正面临洗牌再生,机器人行业迎来新机遇。
真正规模化商用需要多久?
若以商用服务机器人销售额为标准,未来十年之内,商用服务机器人将实现规模化商用。除了部分不具备购买能力的B端客户,商用服务机器人可应用于银行网点、星级饭店、大型会展场馆、博物馆、购物中心等场景。数据显示,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需求场景超过14.5万个,需求共计17.5万台,按照每台机器人售价20万元计算,市场规模约为亿元。在年3%的市场渗透率之下,市场规模为10.5亿元。
总之,核心技术掌控程度,决定了机器人产业发展进程,也是商用服务机器人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将推动商用服务机器人加速落地,降低价格成本,实现大规模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