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常用于鼓舞人心的话,叫做“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话乍听之下给人带来无数希望。但是如果真的面临寒冬,又有多少人能够鼓起勇气等待不知何时能够到来的暖春呢?当然,那些能够熬过寒冬的人,也确实比其他人强大一些,如阿里巴巴和腾讯,在早年创业的时候,都经历过至寒时刻。马化腾甚至不愿意提及那一段时光。
这不是马化腾有多么玻璃心,而是那一段时光,是腾讯最被人看不起,被人将价值贬到最低的时刻。难以想象,一家如今市值3.91万亿港元,一年营收亿元的寡头企业,在最初的时候,想要“卖身”都只能够按照有多少张桌椅板凳计价。
QQ诞生,危机时刻到来
腾讯的成功始于QQ,而最初的时候,危机也同样起于QQ。那个时候,QQ的名字还只是OICQ。而OICQ这个项目,是因为广州电信的招标,腾讯才匆匆拟出了一份竞标书。在竞标的时候,OICQ还只是存在于纸上,毫无疑问腾讯在竞标中落选了。落选之后腾讯内部还为了要不要将它做出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实际上讨论的问题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该怎么用这个项目赚钱。
这个问题直到后来腾讯寻找融资的时候都没有想好。但是当时马化腾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先把它养起来。毕竟OICQ的模仿对象ICQ在海外已经卖出了2.87亿美元的高价,或许真的有赚头也不一定。让马化腾万万没有想到,OICQ还没赚钱就已经开始烧钱。在开发OICQ的时候,腾讯就评估过用户很少在家里上网,所以聊天记录和好友列表等信息都要储存到服务器上,这样才能保证用户体验良好,而这也是腾讯的OICQ比ICQ更先进的地方。
一开按照腾讯团队的计划,三年内应该发展出一万个用户,这还是马化腾自己上线陪聊之后做出的结论,按照这个用户数量发展,一年大概也就10万元的维护支出。但是腾讯在年2月推出即时通讯服务,而同年的11月,用户注册数量已经超过了6万,而且几乎是呈指数型增长,一时间腾讯内部的忧愁盖过了喜乐。
寻求“卖身”,屡遭碰壁
面临一台服务器6万元的高价,和账上仅剩的1万元现金。腾讯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将所有员工的薪资减半,包括马化腾和张志东也从元每个月降到了元每个月。而另一件事则是将公司卖掉,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腾讯并不止卖OICQ,而是将整个腾讯打包卖出。
他们第一个找的是当时的房东赛格集团,如今与沈南鹏齐名的投资名人靳海涛,当时任职赛格集团的副总经理,他也没能看懂腾讯的未来,这笔谈判最终没有后文。之后马化腾和曾李青又找到了广东电信的21CN事业部,那里的高级经理丁志峰给出了不投资的理由:“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它怎么赚钱”。总之“不赚钱”、“没未来”成了马化腾那个时候听到最多的词。
后来腾讯又陆陆续续找了四家公司,但是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给出一个让马化腾等人接受的报价,即便是底线也未触及,最高的也给出了60万元,而腾讯的几个创始人光是股本就已经投入了万元。更有甚者提出依据腾讯所拥有的服务器和桌椅板凳等计价,这就相当于去二手车行卖车,结果对方让你上称按照重量计价一样。
借遍朋友,筹集70万“救命钱”
既然卖不出去,为了维持公司运转,马化腾和曾李青等人只能够去“借”钱了。原本想去银行贷款,但是以腾讯能够抵押的资产,根本就跨不过贷款需要的门槛。所以只能够对熟人下手了。一般来说,在借钱这件事上我们都会问“跟谁借过”,但是当时马化腾团队的情况却是只能问“有谁还没借过”。
在摸完整个关系网之后,腾讯终于筹到了70万的救命钱,有意思的是,据说马化腾当时还问过其中的一个朋友,如果没钱的话,能不能拿腾讯的股权抵。那个朋友的回答是“没钱就别还了,股权就算了”。不知道这位朋友现在的心情如何。
也得益于这70万元的借款,让腾讯又绷紧神经地过了一段时间,最终撑到了年4月,赶在了互联网股灾到来之前,获得了IDG和盈科的万美元融资。并且在年通过虚拟形象“QQ秀”的收费,摆脱了不能盈利的困境。
虽然如今的腾讯已经成为一个互联网巨无霸,光是一款《王者荣耀》便能获得亿美元的营收。在融资上的身份更是从寻求融资,转变成投资者。但是那样的一段时光对于马化腾等人来说,依旧是不堪回首。有人评价腾讯的创业成功有着太多幸运的因素,但是如果换成自己,是否有勇气在被人一次否定之后,依旧坚守等待那一份幸运的到来?
(本文由财料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