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强化服务业精准帮扶,加快企业减税降费政策落实,助推服务业加快恢复增长。年,规模以上服务业恢复性增长,降幅呈进一步收窄态势。
一、总体情况
(一)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降幅逐季收窄
从累计看,规模以上服务业运行呈降幅逐季收窄态势,全年实现营业收入99.96亿元,下降4.3%,降幅较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收窄5.3个和1个百分点。从当月看,12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较快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6.32亿元,增长13.5%。
(二)行业运行亮点
1.“互联网+”引领部分服务业逆势增长。互联网的快速发展、5G的逐步应用、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消费方式的多样性,促进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逆势增长,成为规上服务业发展行业亮点。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增长75.5%,增幅较年提高41.7个百分点。
2.“宅”经济迅速发展,邮政快递业在保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年,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3.12亿元,增长13.0%,增幅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8.9个百分点。其中,快递业营业收入0.42亿元,增长15.1%,增幅高于规模以上服务业11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52亿元,同比增长19.1%,累计完成快递业务量.60万件,同比增长27.4%。
3.生活性服务业回升较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和文化需求有所提升,促使服务业企业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品质,生活性服务业较快回升。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的生活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3.92亿元,下降2.6%,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9.4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和家庭服务实现营业收入0.71亿元,增长12.0%;养老服务实现营业收入0.14亿元,增长1.9%;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5.87亿元,下降5.6%,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6.1个百分点;文化服务实现营业收入0.51亿元,下降6.9%,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4.5个百分点,其中电影放映服务实现营业收入0.49亿元,下降14.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7.1个百分点;居民城市出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4.88亿元,下降4.4%,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8.2个百分点。
4.龙头企业拉动效用明显。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中,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的19户,共实现营业收入57.46亿元,增长5.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占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59.4%,拉动增长3.1个百分点。龙头企业对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三)企业亏损面缩小,盈利行业增加
亏损面缩小。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亏损企业66户,较前三季度减少13户;亏损面为26.2%,较前三季度收窄5.6个百分点;实现营业利润3.97亿元,下降47.3%。
盈利行业增加。24个行业大类中,有15个行业实现盈利,较前三季度增加3个,盈利行业过半,占比为62.5%。其中,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利润5.81亿元,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实现营业利润1.66亿元,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实现营业利润0.69亿元,物业管理业实现营业利润0.61亿元。
(四)非公经济逐月回升,负增长企业减少
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非公有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2.23亿元,下降3.7%,降幅分别低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和公有制企业0.4个、1.3个百分点,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1.8个百分点;非公经济中负增长企业户,较前三季度减少15户,实现营业收入30.61亿元,下降27.0%,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8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行业复苏依然缓慢,加快服务业恢复增长仍需加大努力。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虽呈降幅逐季收窄态势,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十市中居第8位。其中道路运输、专业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业等行业恢复较慢,道路运输业实现营业收入17.52万元,下降12.9%;专业技术服务业多依托能源经济,实现营业收入7.43亿元,下降8.7%;旅游及相关行业受到较大冲击,景区管理业和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下降44.7%和59.3%。
(二)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服务业企业多数规模小,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营业收入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户,实现营业收入34.99亿元,下降12.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36.2%,影响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降低4.9个百分点。0万元以下企业96户,占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的38.1%,实现营业收入4.31亿元,下降37.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3.5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为4.4%,影响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降低2.6个百分点。
(三)行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仍依赖传统产业,发展前景好、赢利空间大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达到规模的企业少。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纳入统计企业3户,占规模以上服务业1.2%;居民服务业纳入统计5户,占规模以上服务业1.9%。文化艺术业、娱乐业,社会事业等行业发展存在单位数量少、规模小的问题。广播、电视、电影和录音制作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等行业空白。
三、建议
(一)抓龙头,助小微。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促进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壮大,让龙头企业成为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的“引擎”,并带动其他相关服务企业共同发展。要让传统服务业龙头企业逐渐适应新经济、新市场,培育发展一批规模经营、规范管理的新型服务公司,不断提升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同时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小型服务企业,进一步加大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促进全市服务业良性发展。
(二)调结构,促发展。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多样化、个性化,追求品质的消费新理念已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文化娱乐、居民服务、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行业政策激励,丰富企业融资渠道等方式,深入挖掘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租赁业、科学技术和推广业等服务业市场潜力,鼓励和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使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三)强培育,抓入库。一方面加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的摸底、上报工作,将质量效益好、符合入库要求的服务业企业纳入统计。二是要鼓励和支持服务业“三新”经济的发展。“三新”经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要因地制宜的引进和发展“三新”经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鼓励人才引进,落地和发展有经济带动、就业带动、产业带动的新经济企业,切实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及早纳入统计。
图文:李娜
审定:赵香云
编辑:杜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