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汇——疫情对经济的影响(2)主持人周子勋
嘉宾
夏杰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刘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刘志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
黄锟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原本期待春节期间消费爆发的服务业遭受重创。尤其是占比合计逾30%的批发零售、交运仓储、住宿餐饮等受冲击影响最大。面对疫情重压,服务业如何积极有序化危为机?中国经济时报约请知名专家分析建言,以供参考。
服务业是疫情冲击最直接的领域
中国经济时报: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大影响。现在的共识是,疫情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消费服务业,产生了不可逆的巨大影响。为什么说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首当其冲?
夏杰长: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53.9%;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服务业就业占全部劳动就业人员比重逼近50%,服务业的主导地位已基本确定。正是因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和劳动就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服务业是此次疫情冲击最直接的领域。而疫情对我国服务业造成的影响,也将波及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刘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服务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第一,与春节期间多数制造业企业停工减产、员工返乡过年不同,很多服务业企业仍是照常经营,并且春节假期作为一年中消费需求集中释放、市场购销两旺的时段,这些企业基本都是提前做足了准备。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企业的经营活动,被迫停业或关闭。
第二,疫情加剧了服务业短期的下行压力。年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比三季度回落0.6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比三季度反弹0.6个百分点。另外,从近些年服务业增速的季节性波动看,一季度增速往往比上年四季度还要低。可见,叠加此次疫情的冲击,一季度服务业增长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刘志彪:由于服务的无形性、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性、服务的异质性以及不可存储性,因此,疫情在短期内将对我国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服务业带来较大冲击。考虑到当前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份额接近60%,所以此次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可与年SARS疫情发生时的影响同日而语,那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而且当时我国城市化程度还比较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密度远低于现在的水平。
黄锟:之所以疫情对我国服务业的影响尤其严重,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一是疫情暴发在春节这一特殊时期。春节期间,农业生产和销售基本影响不大。工业因春节放假延迟和疫情会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由于制造业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随着企业逐步复工复产以及政策强化推动,产能会迅速恢复,所以总体影响也有限。而对于旅游、住宿餐饮、电影等服务业来说,春节历来都是消费旺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这些服务业收入锐减,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二是服务业出行、聚众属性。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传染性较强,不少地方封城、封路、关店、关门,禁止出行、禁止聚众,具有一定出行和聚众属性的交运、住宿餐饮、教育培训、旅游、娱乐等服务业受疫情影响就很大,而游戏、远程办公、在线视频、在线教育、在线金融服务等“互联网服务业”由于无须出行和聚众反而逆势增长。三是服务业消费选择性强。对于不少人来说,春节假期是回家团聚、走亲访友、观光旅游的最佳时机,一旦因疫情错过这个时机,很少有人愿意再另找时机去消费。四是疫情影响的恢复周期长。疫情尾声时第二产业增长将迅速恢复,而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更为持久,恢复也相对较慢。
疫情对我国服务业冲击具有三大特点
中国经济时报:服务业分为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请问疫情对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夏杰长:疫情对我国服务业的冲击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对生活性服务业的冲击远大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冲击。疫情对餐饮、航空、旅游、娱乐、零售等严重依赖线下的生活性服务业影响较大。二是对服务就业的冲击远大于对服务效率的冲击。人员流动和出行限制、春节假期后推迟开学开工,导致生产、消费和投资都受到一定冲击,也将影响到劳动就业,尤其是对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的冲击最大。三是对传统服务业的冲击远大于对新兴服务业的冲击。疫情对传统服务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更为直接和明显,但是对新兴服务业的冲击不大,与线上体验相关的服务业如网购、外卖、视频、游戏、线上广告、线上教育等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增长。此外,消费类商品中卫生防护用品销售增长极为明显。不过,由于劳动力流动受阻对物流的影响较大,将直接影响线上产品销售、B2B、在线消费等线上服务的效率。
刘涛:疫情主要对消费性服务业及部分民生保障类服务行业造成较大冲击,需求端受到抑制,供给端运转停顿。
一是与假期消费相关的服务行业受到较大影响。从往年来看,一季度是全年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时段。由于疫情防控正值春节假期,大多数商场、餐馆、酒店、影剧院、旅游景区等消费场所停业。尽管部分服务需求转移到线上渠道实现,但总体上仍难以弥补行业的损失。
二是交通出行和物流运输出现中断。受疫情影响,全国大量长途客运班线暂停、铁路车次停运、航班停飞。不少城市的公交、地铁线路和出租车、网约车停运或调整,也给人们必要的出行带来不便。同时,物流运输因大量一线人员放假返乡和配合防疫工作要求的影响,运力严重不足,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出现运输困难,加之个别地区采取封路、断路等极端措施,严重阻碍了应急保供运输的顺畅通行。
从另一方面看,服务业发展在应对疫情冲击中也出现新的机遇。特别是一些新的服务供给应运而生,不少创新技术得到积极应用,对有效抗击疫情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未来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趋势。一是生产和消费需求进一步线上化,拉动网络教育培训、电影线上首播、云服务平台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增长。二是成熟技术的应用创造了新的服务供给方式,无人机配送、5G云端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能够有效避免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获得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共享经济的范围从原先的基于商品和服务的共享拓展到人力资源的共享,“共享用工”得到更大范围的认可和接受。四是网上办公、视频会议等受到青睐,多家企业对此优化了程序设计或推出免费服务,为广大企业复工后员工灵活、分散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从长远来看,企业线上服务需求、数字化转型需求的不断增长将是必然趋势,加上我国在应用型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目前非常时期服务业发展的新变化有望延续,将促进服务业更多依靠市场规模优势和现代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刘志彪:新冠肺炎疫情对各种不同的服务业,其影响和冲击是不同的。对与消费者有直接关联的生活性服务业的影响是直接的,不仅会因为人们相互隔离而减少消费机会,降低服务需求量,而且也会同时因服务生产者的歇业、停业而减少服务供给量。
但是,与此不同的是,疫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可能却没有那么直接且不会很大,这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性有关。所谓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为企业服务的服务业,由此出发,决定了疫情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传递机制有两个重要不同:一是疫情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和供给的都是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而不是面对面的最终消费者;二是绝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支持下,已经突破了生活性服务业那种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离的产业特征。
由此推论,在防控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中,一是保持产业链的紧密关联性,对生产性服务业来说更加重要;二是在全社会成员减少接触、防止交叉感染的就地隔离的过程中,某些适合于线上消费的服务活动不仅不会受到负面影响,反而是大好的发展机会;三是疫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特点,类似于对制造业的影响。
由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在发达国家一般要占到服务业总量的70%以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要占到第三产业的一半左右,因此,此次疫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生产性服务业是高度的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的高度和攀升全球价值链的方向,如果疫情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较大影响,将直接从中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这是与普通人的直观感受不一致的地方,也是需要各级政府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