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博睿数据用服务可达的运维方式革了以应 [复制链接]

1#


  “博睿数据想做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新的IT指标体系。”在近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博睿数据COO吴静涛开门见山的说到。

博睿数据COO吴静涛


  

服务可达:从以应用为核心到以用户为核心


  熟悉IT行业的人都知道,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最初的IT指标是以计算为核心。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逐渐出现了以应用为核心的数据中心。在此后的20多年里,企业都是以应用为中心构建IT体系和IT指标,企业强调的也多是应用的高可用和高性能。


  “但是这个逻辑并没有以用户为中心。”吴静涛指出,比如在一个99.%的应用高可用环境中,如果有客户投诉访问的性能不好。做IT运维的人往往会告诉对方自己的数据中心处于99.%的应用高可用环境,言外之意是数据中心没有问题。所以,当大家都在谈论“用户为王”时,IT运维谈论的还是“应用高可用”,这是完全不对等的。


  而企业应用用户的代码到客户之间存在很多环节,比如客户端多样化、最后一公里、边缘计算CDN、多云性能、PaaS、代码/SQL调用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带来的都是体验下降。


  吴静涛强调:“之前一直没有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逻辑体系去监控整个IT指标,做真正的IT治理。所以博睿数据考虑真正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一套全新的指标体系。”


  那么这个以用户为核心的新的IT指标体系是如何构建出来的呢?吴静涛认为,答案就是从应用高可用为核心转变为服务可达,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也就是从传统思维转向数字化转型的思维。


  吴静涛进一步解释到,传统思维是以企业自己的视角,以应用为核心,数据中心为基础,做应用高可用的指标,如99.%的网络、数据中心、云和应用。而服务可达是以终端用户的视角,用户要能用,用得好,以服务可达为基础,用户的体验为指标和第一原则。“从应用到服务可达是完全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企业的角度,一个是最终客户端的角度。”


  那么企业做出这种改变的驱动力是什么?


  吴静涛指出,如今95后已经成为了消费市场的主力,这些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的Z世代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同时对在线服务的可用性和体验的要求极高。如果给用户的体验不好,对企业来说就意味着用户的流失。


  为了帮助企业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博睿数据带来了打通代码到用户访问全过程的服务可达的数据链DNA。


  

实现数据链DNA的三大技术和七种武器


  据介绍,数据链DNA是通过三大技术实现的:


  D是指DEM,是数字化的用户体验管理,用户端的数字体验监控,可以收集用户体验,包含客户端APP监控、浏览器监控、小程序监控和浏览器拨测/手机真机拨测等一系列技术。


  N是NPM,网络性能管理,通过网络探针、BigIP大数据引擎、NginxTelemetry等技术,实现网络传输的全路径监控。


  A是APM,应用性能管理,通过字节码注入和微服务探针,在没有应用代码变更的情况下实现对代码运行效率、SQL调用效率、PaaSAPI调用逻辑追踪,以及微服务的性能监控。


  “把DNA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够查出,从用户在智能终端发起访问开始,到后台每一行代码的执行效率,可以发现用户体验是否下降。这套新的IT指标体系做出来以后,我们能够帮助客户利用数据链DNA的方式真实提升每个用户的体验”。吴静涛表示,“尤其是对于以客服中心为代表的关键业务部门,他们可以全链路的探知VIP用户的数据路径,从而提升服务品质。这是企业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指标体系时必备的能力。”


  博睿数据创始人兼CTO孟曦东强调,DNA这三种能力缺一不可。“目前国内只有博睿数据具备这种能力,不仅产品的方案能力强,而且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以各行业的头部客户为主,是和头部客户共同成长起来的,有很强的学习和迭代能力。”

博睿数据创始人兼CTO孟曦东


  吴静涛告诉《计算机世界》,博睿数据有7种武器可以提供完善的DNA技能。


  第一个是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和手机真机APP拨测,客户APP的SDK嵌码,Browser/H5/Webview监控,确保服务可达并提升用户体验;


  第二个是Edge/CDN节点,通过性能监控,得到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性能表现,延迟和丢包可以作为选型依据和性能排查依据。


  第三个是云服务,博睿数据每个月都会发布全中国各大云服务和北京周边BGP机房的服务品质报告,这些对云服务商监控提供定期性能报告,已成为很多企业客户对多云服务的议价依据,从而提升企业客户的实际服务能力和可用性;


  第四个是门户,吴静涛指出,博睿数据成立十余年来最根源的能力就是页面性能的调优。通过对门户的页面分析,首屏加载分析,信创环境和传统环境的灰度性能分析;可提供专业建议,来提高体验,避免劫持,从而提高可用性;


  第五个是网络,NPM实时网络流数据抓取分析技术,实现抓包排错,实时流数据路径判断,快速发现和排除网络上的节点故障,比如防火墙、带宽管理、负载均衡、WAF、网关/网闸的性能问题和可用性问题,探知每一个用户在网络中流经的路径。


  第六个是PaaS平台和API,通过调用逻辑的自动拓扑可视化,能够快速发现API服务异常,重载过库攻击等现网环境风险。吴静涛强调,目前国内只有博睿数据一家可以探知微服务平台的全部路径路径。


  第七个是APM,通过字节码注入,无需开发变更,在运行环境中实现对代码执行,SQL调用效率的监控,是DevOps的必备技术,也是提升信创平台应用性能的利器。


  吴静涛自豪的说:“能够把这7件事都完成的服务商,目前全中国也只有博睿数据一家。而且,虽然这些产品是通用型的,但解决方案不是通用型的,博睿数据会根据客户不同的业务需求,推荐不同的行业解决方案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帮助用户实时解决问题,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


  当服务可达的数据链DNA实现或部分实现后,再把代码到用户访问全过程的采集遥测(Telemetry)数据整合到大数据平台DataView,实现信息整合和特征关联,可以对VIP用户访问的过程进行全栈溯源;实现机器学习后的智能基线、智能警报;再继续通过AI实现根因分析,提出解决建议,甚至通过API调用验证过的预配置,实现一键变更,一键割接。最终帮助企业用户在保证稳定可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现有平台和云原生平台、信创平台、微服务平台的可靠性和性能提升。


  吴静涛指出,“目前国内多数大数据平台抓取的都是离线数据,很少能够拿到实时数据,拿不到实时数据就意味着不能在线解决客户问题,而博睿数据拿到是实时的、在线的流数据,可以让客服中心实时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调用真实配置在线解决问题是一个全新的运维理念,实现了运维智能化。”


  而博睿数据服务可达的数据链DNA的价值在于,首先可以帮助企业客户用财务语言汇报数据中心的投入产出,建立带宽、算力、存储等基础设施投资后,发现具体用户体验提升、API调用效率提升、以及代码运行效率提升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在客户投诉前发现和处理可用性风险,避免一级事故,降低事故级别。


  同时,博睿数据服务可达的数据链DNA,也可以帮助企业客户应对新时代对应用可用性,应用体验的高要求,在稳定可靠和灵捷快速之间取得相对平衡,从而加快数字化转型。


  以用户为中心的自动化业务流程验证场景为例。在大部分IT故障中,人为失误占比高达80%,而且这个错误往往是隐性的。降低这个比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改变以应用为中心的逻辑,改成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博睿数据通过远程控制把博睿盒子连接到系统中来,然后定制服务给客户应用,把客户主营的APP装到手机里,设置一个脚本,不停的模拟用户访问各种流程。这时如果有配置变更或灰度发布,不仅能找出人为的错误,还能在没发布之前就找到问题。博睿数据把出问题的可能性消减到最低,可以帮助企业解决很多问题。


  再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可达指标体系场景为例。某券商购置了一套以用户为中心的评估体系,拿这个评估体系去做评分,如果有评分下降,就意味着有用户的体验下降了,可能是用户的行情交易受到影响了。博睿数据可以快速跟踪到是哪个节点、哪个用户的体验下降,相互之间的调用逻辑是什么样的关系,是哪行代码造成的原因。


  以用户为中心构建一套评分体系,以统一标准管理应用系统,使管理者可以高效的确定性能优化的重点;同时让多个部门有了沟通问题的数据桥梁,不再各自为战,做到步调一致力量一致,高效排障。“这就是博睿数据想构建的一套全新的逻辑。”吴静涛表示,“当我拥有这套指标体系时,我能证明用户是不是真的慢了,如果是真的,博睿数据可以进行从代码到用户的全程追踪,告诉你为什么慢,然后把问题解决掉。这是皆大欢喜的结果。”


  总而言之,就是深挖应用场景,运用海量多维数据实现信息整合、特征关联和业务洞察。通过数据链DNA实现应用可用到服务可达的过度,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可达能力的监控和评估体系,提升自动化运维能力,提升95后新生代的用户体验,加快客户数字化转型进程。


  吴静涛表示,“这种以用户为中心,服务可达的理念是绝对革命性的,但是在实现中用的都是传统技术,博睿数据将这些传统技术融合在一起,通过革命性的理念、创新的手段,就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