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破万亿,超个险,从走量到要质,看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s://m.sohu.com/a/821483864_121879823/

长期以来,银保渠道被定性为快速做大规模的辅助角色,险企对于其的重视程度远不如个险渠道。然而在年,银保渠道却成为各大险企新业务价值增量的重要来源,规模增长表现强劲。

数据显示,年上半年,银保新单保费收入首度超越个险新单保费收入,成为人身险行业第一大渠道。截至年三季度末,银保渠道原保险保费收入.7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10.47%,在人身险公司占比37.17%,相较年同期提高了2.34个百分点。今后,银保渠道仍充满想象空间。

从上市险企来看,去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太保寿险年前三季度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9%,期缴占比逐季稳步提升;同期,代理人渠道保费收入同比下降7.4%。新华保险年前三季度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76亿元,同比增长9.3%;同期,个险渠道保费同比下降2%。中国人寿则在去年上半年实现银保渠道总保费.09亿元,同比增长23.7%。银保渠道保费占比一直较低的平安在去年上半年实现该渠道保费66.74亿元,同比增长45.09%。

22H1主要上市险企银保渠道新单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银保渠道迎来了彻底的爆发,但事实上,在这次爆发前,该渠道已经经历了连续三年的监管出清期,在监管层的不断改革引导以及市场的需求下,银保渠道才有了如今的复苏。但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高速增长期后,银保渠道也开始出现各种问题,面临各种压力,未来,银保又该如何发展?

市场面、政策面出清,银保迎来双击式爆发

从年开始,银保渠道进入“去短期化”阶段。在保险姓保、监管姓监的定调下,银保渠道进一步受到政策约束。年监管相继下发《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限制3年期以下产品规模,叫停“快返年金+万能账户”类的主打产品。银保业务发展受到更强的监管约束。

从年开始,万能险开始逐渐淡出“开门红”的产品系列,取而代之的则是年金险。在监管层严控万能险规模和“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理念下,-年银保渠道业务收入持续下降,其中年下降超过20%,业务占比更是下降超过10个百分点。

年8月《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号文”)下发,银保业务迎来更加严厉的监管。号文要求商业银行代理销售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保险期间不短于10年的年金保险、保险期间不短于10年的两全保险、财产保险(不包括财产保险公司投资型保险)的保费收入之和不得低于保险代理业务总保费收入的20%。

同时在产品设计上,监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年之前银保渠道主流的长期期交产品是以4.%为定价预定利率的长期年金保险产品。从年开始,以4.%为定价预定利率的产品经历了“收、降、停”三个监管阶段。年年初开始银保监会已暂停险企报备4.%预定利率的年金产品。

年8月30日,银保监会正式将长期年金的预订利率上限从4.%调整为3.5%,年11月12日,银保监会约谈13家保险公司的总精算师有关预定利率为4.%的年金产品,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纷纷停售此类高预定收益年金产品。

跌落到谷底,往往意味着转折,年开始,保险行业风云突变。寿险最重要渠道代理人渠道开始逐渐面临挑战,银保渠道再度出山,长期期交产品开始贡献价值。年,在寿险公司个险标准保费面临两位数下滑的背景下,银保渠道新单实现逆势增长,年行业新单规模保费达1.03万亿,同比增长5.9%。

同时在政策层面上,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拟定的《人身保险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开展保险销售合作过程中,可以选定专属合作网点开展深度合作,这意味着十余年来被长期终止的险企驻点销售模式将重启”,有望开启银行、保险机构战略合作新格局。

总结来看,最近两年银保渠道的爆发主要得益于政策面的出清以及市场面的变化,让银保渠道占据了更为重要的位置。

附:我国保险业银保渠道主要发展阶段与政策

从“走量”到“要质”,银保发展还需要注意什么?

过去一段时间,对于保司来说,银保渠道除去创造利润外,更大的作用是用来调节现金流,防止出现现金流危机。一些险企仍有规模上的要求,银保渠道也成为其调节规模,保持市场地位的重要渠道。在个险式微的阶段中,银保也确实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但这一情形在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因为银保已经开始从“走量逻辑”升级到了“要质逻辑”。

当下银保渠道的合作从曾经的低价值趸交产品为主,向复杂期交、保障型产品转型并优化结构。银保双方可以围绕目标客户群匹配更有效的产品组合。以年为例,全行业年实现新单原保险保费收入.86亿元,同比增长15.05%。其中,新单期交原保险保费收入.56亿元,同比增长19.04%;趸交原保险保费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12.73%,期缴保费增速超过趸交。其次,增额终身寿引领银保业务增长。从产品结构看,资金灵活度高、用途多样的增额终身寿产品逐渐占据银保主流地位,年终身寿险占据期交产品年度销量前十中的七席。

此外,年人身险公司银保渠道继续率相较年整体有所提升,13个月继续率在90%以上的公司占比达到80%,高于年的72%;仅有2家机构低于80%,相较年的9家公司也有明显改善。同时,有50%的人身险公司13个月继续率相较年得到改善,反映行业银保渠道整体业务品质有所改善并保持在较高水平。

从人身险公司银保业务13个月继续率来看,业务品质边际向好

不过,尽管当前银保渠道业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皆持续提升,但发展银保业务仍需警惕一些问题。例如,银行“不懂保险”和险企“不懂银行”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误导销售情况频繁发生;银保渠道产品“同质化”程度严重,基本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主打产品等,而增额终身寿险的问题也在逐渐突出。

如有媒体曝出多家银行理财经理只对保险产品的年化预期收益率着重介绍,但对保险产品相关费用等关键信息只字不提。而消费者最终获得的收益,其实是在扣除相关费用后的收益。

针对这些乱象,年年初,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近期人身保险产品问题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以及《人身保险产品“负面清单”(版)》。《通报》点名11款增额终身寿险增额利率超过3.5%,易与产品定价利率混淆,存在噱头营销风险。

而在此前对人身保险产品的监管过程中,产品前五年退保率过高、长险短做、产品保障程度低、变相理财等也成为银保监会多次通报的典型问题。

以中邮人寿为例,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旗下银保渠道销售的产品中邮年年好财寿嘉养老年金保险退保率达到惊人的35.87%,年退保金额达到6.9亿元,这样的退保率显然有些不正常。

此外,目前银行保险更多是针对存量客户的开发,对新客户的拓展不足。不持续引入活水,很快会见到增长瓶颈。如何开发潜在客户,同时通过服务对客户进行再开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产品保障是破解的关键,这就意味着银保渠道在产品端、客户端都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所以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发展银保业务一方面要提高其业务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多渠道推进业务发展,避免对单一渠道的过度依赖。

如在财富管理背景下,银行拥有客户资源多、金融产品丰富等优势,较容易实现年金保险、养老保险的场景化营销。从产品属性来看,在当前的政策背景和行业发展下,保险产品具备天然的养老属性,同时险企提供的健康养老服务更加契合大养老时代的普遍需求,建设养老社区和打造“保单销售-权益获取-保单兑付-健康养老”的闭环已经逐渐成为寿险公司的共识。

以泰康银保为例,泰康银保起步较早,主要为集团大健康战略服务。年泰康人寿银保渠道新单规模增速%,新单价值增速52%,泰康人寿银保在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三家银行中间收入排名第一,在中信银行排名第二,核心渠道招商银行保持高增长。

未来,银保渠道会展现出更多的差异性,保险公司要真正把银保作为重要的渠道去建设,其中人员的培训、产品的差异程度决定了未来保司能在银保渠道上获得多少回报。毫无疑问的是,在行业的新趋势下,没有一家保司可以继续忽视这个渠道。年,在银保渠道的持续放量以及个险渠道的逐渐企稳下,行业有望迎来全面复苏,我们拭目以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