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端访谈文宏消除产业工人公共服务的贫瘠 [复制链接]

1#

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佛山要实现共享发展向高质量快速跃升,务必成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头羊。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拥有庞大的产业工人,针对这一群体做好公共服务,是实现目标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解决招工难问题、推进佛山产业与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对此,佛山日报《理论周刊》邀请了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宏进行了专访,为大家分享他的独到见解。

专家简介

文宏,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国家社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首席专家,民政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兼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创新发展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副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华南理工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广东省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广州市城市风险与应急管理中心主任等。主持国家社科重大专项、教育部社科重大攻关课题、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等50余项,在国内外SSCI/SCI/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省级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等奖项十余项。

把工业区升级为“共建共治共享”生活区

《理论周刊》:产业工人群体主要生活在厂区,一般多处于城乡结合地带,公共设施相对紧缺,交通不方便。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可达性?

文宏:近年来,我国产业工人薪酬水平显著提高,个人权益和社会支持得到进一步保障,但在取得巨大成绩的背后,也暴露出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以往城市规划多直接划分工业生产区和居民生活区,而很多工业生产区内缺少基本的公共服务配套,相应的商业氛围以及生活便利程度很低,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工业园区,大多位于城市边缘地带,产业工人居住在城乡接合部,很难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一定程度上忽略产业工人群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因此,我们需重视这一问题,做好相应的制度性安排,确保公共服务能够惠及到广大的产业工人群体。具体有如下建议:

首先,强化政府职能的精准履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摸清产业工人需求,做好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借助网格化以及因疫情防控工作基层对辖区内人员管理与服务信息齐备的优势,对辖区内的产业工人进行公共服务需求摸底,从而形成全市产业工人公共服务需求数据库,并以此来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强化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此外,在维护城市空间整体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围绕产业工人的基本需求,牵头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建设。

其次,拓宽市场渠道的有效供给,鼓励市场与社会主体参与,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动力。政府需要适时开放相关市场需求信息,规划匹配场地,给予特定的补贴或是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来丰富产业工人群体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此同时,通过营造积极商业氛围,激发产业工人的消费热情,吸引更多市场主体进场,并有效引导竞争,在形成规模效应后,又能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市场力量介入,进而达成良性循环。

最后,要发挥社会力量,加强多方协同。可在产业工人众多的工业园区试点设置居民社区,并采取奖励与考核并施的手段,提升社区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通公共服务供给的最后一公里,解决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等难题。在此基础上,可针对产业工人的基本状况,激发产业工人自身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开展该群体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活动,强化彼此之间的联系,丰富文化生活,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网络走向线下。可以引入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围绕婚恋交往、文化娱乐等开展公益活动,进行分层分类精准匹配,激发更多人参与热情,最终把工业区变成宜业宜居“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活区。

打破工厂生产与居民生活相对分离的藩篱

《理论周刊》: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因户籍等因素导致公共服务对产业工人覆盖“不均”的情况,如何从制度供给上解决这个问题,让城市公共服务惠及更多人?

文宏:宏观来说,这是一个涉及本源性和结构性的问题。以往工人常常被当作生产的附庸,而不是作为一种主体存在。但是,产业工人群体是我们社会建设、发展经济的重要力量与主体,因此,我们必须实现好公共服务对产业工人的有效覆盖,解决好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在理念上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的公共服务需要。要强化理念,让所有人都认识到,每一位产业工人都是平等的个体,作为合法的纳税人,这一群体也给提供了大量税收来源,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理应得到同等待遇,而不能因身份、户籍而有所区别。不仅如此,我们还应强化以这个群体的共性需求为基准,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供给。

二是从制度层面建立健全组织领导制度,强化责任考核。产业工人群体中有合同工、劳务用工,部分拥有编制身份,工作单位也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因此,产业工人对公共服务需求也不同,如何既考虑到不同情况,又做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制度层面搭建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领导班子,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考核制度,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落实。

三是从政策层面给予部分倾斜。产业工人是是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孕育工匠精神的重要力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