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探索科技:关于金融科技、不良资产与商业银行稳定的作用机制分析--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他认为新事物在创新的过程中产生新的价值,也同时在破坏市场的原有价值。根据前人的研究,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银行业的影响也符合“创造性破坏理论”。一方面,银行业正在经历金融科技发展的巨大冲击,另一方面,银行也利用金融科技赋能自身发展。
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稳定性作用机理
具体来看,非银行类金融科技公司对商业银行的各个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作用,另一方面,金融科技的核心新兴技术例如AI、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互联网+深入到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各个领域,从线下智慧柜员机到线上银行再到风险管理,全都体现了金融科技的参与,实现了商业银行精准合理地配置资源、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服务渠道更加多元化、风险管理更加智能化。
(一)金融科技公司的挤出效应
随着金融科技的日益发展,非银行类金融科技公司逐渐在金融科技发展热潮中占据了主体地位,金融科技公司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从负债端和资产端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挤出效应,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稳定性。
1.金融科技公司对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挤出效应
商业银行维持经营和追求盈利的手段就是以最低的成本吸收最多的存款,以便增大其流动性,发放出更多的贷款。而金融科技就是从吸收存款的利率和规模上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金融科技公司在我国发展越演越烈,国内大型金融科技公司例如蚂蚁集团、京东数科、陆金所和东方财富等等都开始推出类似于“余额宝”、“零钱通”等短期货币基金,不用时可以产生稳定的收益,使用时便可以随时进行线上支付,随存随取的方便性优势大量地吸收了民间流动存款,与银行分羹,使之银行的吸储难度增;
随着国内民众理财意识逐渐提高,民众不再满足单一的存款资产配置,开始寻求更多样化的资产配置渠道,金融科技公司也开发出各种独具特色的理财产品,满足不同理财人群的需求,居民的理财选择更多,存款有更多的去处,挤占了负债业务的市场份额,对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较大的冲击。
2.金融科技公司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挤出效应
从资产业务来看,金融科技公司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冲击较大。金融科技公司开发的多类型的小微贷款产品借助其贷款门槛低、审批快、放款快、分期方便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小额贷款客户群体。例如支付宝的“借呗”、腾讯的“微粒贷”、京东的“京东白条”等网络信贷都在一定程度上大量分流了银行的贷款客户,挤压了商业银行在个人贷款市场的份额,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
其次,金融科技公司开发的各种证券投资APP、股票交易软件等产品,如“同花顺”、“东方财富”“腾讯自选股”,也在不断蚕食着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的市场份额。
从上述分析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剧了商业银行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非银行类金融科技公司对银行业的挤出效应会从负债端和资产端造成传统商业银行客户流失、吸储能力下降,降低其贷款市场份额,从而进一步降低其盈利能力。
(二)商业银行金融科技赋能作用
1.金融科技赋能作用增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一方面,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云计算AI、云计算、大数据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云储存空间可以快速高效地实现数据共享和分析,商业银行业务上实现线上营销,分析不同客户的需求,精准投放营销各种理财产品,突破传统银行营业时间限制,实现客户随时交易的可能,提升了其获客的能力;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技术在管理方面提高了内部管理水平和效率,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金融与科技的结合使得现代银行突破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开启智能化时代,借助AI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银行网点的软件和硬件进行转型升级,例如引入智能柜员机,智能柜台、无人银行、和数字机器人,依靠语音助手和人工智能算法来协助不同的客户办理银行业务。
如此精简了银行业务的办理程序,大大地降低了业务成本。除此之外,各个商业银行借助金融科技开发出自己的手机银行,以多样化的产品和更多、更完善的服务满足不同金融客户群体的需求,提升了获客能力,拓宽了客户群体,增加了潜在收益,也丰富了中间业务收入渠道。从该方面来看,金融科技发展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2.金融科技赋能作用降低了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风险管理能力是衡量商业银行稳定性的重要方面,金融科技在风险前识别和风险后评估和风险管理流程三个方面可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准确性和稳定性。风险前识别方面:金融科技的云计算能力和大数据技术可以改变传统商业银行风险数据结构。
吸收更多的外部的个体消费者、群体消费者及行业的数据,丰富数据纬度,实现海量数据的即时运用和分析,做到风险前的预警,一旦有异常情况,银行即刻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风险后评估方面:更全面的捕捉风险数据,分析违约行为数据,建立智能化风险评估系统,刻画违约群体“画像”,并建立信用报告,能够帮助商业银行即时监控各种风险变化。
风险流程方面:打通前后端数据流通,避免部分信息孤立,更新建立简化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升级和优化内部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和精确度。因此,金融科技提升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降低了风险承担。
以上分析以金融科技公司的挤占效应和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赋能作用入手,从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两个维度衡量商业银行稳定性,从盈利能力方面来看,金融科技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从风险管理能力方面,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其有促进作用。
从支付端来看,根据《二〇二〇年支付体系运行报告》,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表明,在二〇二〇年,我国银行移动支付业务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全国银行业完成移动电子支付.25亿次,累计金额.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46%;
其中,个人在线支付.1亿笔,累计金额为.54万元,同比增长1.86%。而非银行的金融科技公司处理网络支付业务达到了将近亿笔,总金额达到.56万亿元,同比增长17.88%。
由此可见,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的整体的电子支付体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非银行类金融科技企业的增长高于银行电子支付体量的增长,挤占了银行在支付业务上的空间。从负债端来看,非银行的金融科技公司从吸收存款的利率和规模上对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大型金融科技公司例如蚂蚁集团、京东数科、陆金所和东方财富等等都开始推出类似于“余额宝”、“零钱通”等短期货币基金,不用时可以产生稳定的收益,使用时便可以随时进行线上支付,随存随取的方便性优势大量的吸收了民间流动存款,与银行分羹,使银行的吸储难度增大。
并且随着国内民众理财意识的逐渐提高,民众不再满足一单一的存款资产配置,开始寻求更多样化的资产配置渠道,金融科技公司也开发出各种独具特色的理财产品,满足不同理财人群的需求。
居民的理财选择更多,存款有更多的去处,这对银行的负债业务产生较大的冲击。我国二〇一〇至二〇二〇年商业银行存款余额同比不断在下降,表明近十年间,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遭到了较大的挑战,存款余额同比在逐年降低,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外部竞争十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