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宕昌木耳乡:扶贫路上药材香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王虹、杨燕灵记者王斌报道八月的木耳乡奤治村,山青水绿,景色宜人。走进木耳乡奤治村中药材产业扶贫车间,飘来一股清淡的药材香,3名工人正围坐在一起剪黄芪根须。
奤治村位于宕昌县北部,海拔高,气候阴凉,降水量充沛,适合中药材种植,出产的当归、黄芪、党参、红芪更是品质优良。
去年,来自金昌教育局的选派干部,现派驻宕昌县木耳乡奤治村第一书记兼队长王广平来到奤治村中药材产业扶贫车间,他对扶贫车间的初印象记忆犹新,他说:“第一次到扶贫车间,我看到地上堆放着一摞一摞的原装药材,却没有办法卖成钱,心里有点着急。想起我的同事们平时喜欢冲泡饮片喝,所以我就建议村上和乡上领导采购机器,对药材进行包装设计等深加工。包装好以后,我利用教育系统的关系,把它们销往金昌、北京、上海、福州等地。”
木耳乡奤治村中药材产业扶贫车间于年4月份开始修建,9月份建成。建成厂房平方米,其中中药材加工厂房平方米,包括烘干机房、土鸡林下养殖厂房,是宕昌县木耳乡政府与甘肃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建的集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产地加工、原料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多功能扶贫车间。主要采用“公司+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思路建设而成,旨在带动当地中药材产业规范化生产和稳定销售。
“我是去年来这里打工的,像我们这种年纪大一点的人也出不了远门,能在家门口挣钱,一天能挣块,对现在的生活已经很知足了。”贫困户王彩英说。
合作社在规范的管理下,运作良好,有效发挥了带贫作用。奤治村村书记、村办合作社理事长李谢忠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合作社建立以来吸纳了贫困户人,66户,多数是不能出远门务工的妇女、老人,在合作社就近务工既能解决他们想挣钱的心愿,又能让他们照顾到家里。”
销路打开了,合作社也从粗加工转变为精细加工,目前主要生产的产品有当归、党参、红芪、黄芪四件套包装,百花土蜂蜜。截至目前,累计销售金额已经达到二十余万元,为奤治村合作社农产品走向市场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今年甘肃省发改委倡导消费扶贫政策,王广平与合作社负责人、驻村帮扶队又要继续赴金昌衔接,预计销售量会更加可观。